【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蔡先生是一位車禍導致全身多處創傷的病人,先在外院做初步處理,之後轉送至臺中榮總進行開刀評估。經過檢查,發現蔡先生腦部並無明顯外傷,但因雙側眼眶骨、顴骨及下顎骨骨折,以及上顎骨的粉碎性骨折等因素,造成患者眼球活動受限、咬合功能異常及顏面部塌陷等情形,隨後送至加護病房穩定生命徵象,並安排顏面部重建手術。
全顏面骨折 手術難度增
臺中榮民總醫院口腔顎面外科程稚盛主任表示,臺灣交通事故頻繁,用路人遭受強烈撞擊力,其中顏面骨創傷的病人更是苦不堪言,受外傷導致外觀變化、動眼及咀嚼功能受損,進而使外傷病人喪失基本功能與信心。以傳統治療方式來說,一旦發生顏面骨骨折,進而造成外觀改變及功能受損時,必須要將斷裂的骨頭回復原位後,再使用鋼板做固定,必要時更須將上下顎牙齒做顎間固定,以對回咬合功能,並使斷裂處癒合。
若是撞擊力較大的創傷,有時會導致全顏面骨骨折〈panfacial fracture〉,除了多處骨折使手術時間增加、術中流血增加導致手術視野較差、軟組織腫脹導致手術難度增加外,咬合位置更是手術中較難決定的一個問題。
縮短手術時間 增進手術品質
程稚盛主任指出3D齒模列印技術,不僅減少顏面骨骨折手術時間,同時也讓外傷病人在功能恢復及顏面外觀更如預期。在治療時首先將患者的牙齒模型掃描,再由3D列印研究發展小組將牙齒模型與顏面骨電腦斷層在電腦軟體上進行疊合,接著在軟體上進行模型及骨折斷裂面的重組,再依照斷裂面將骨頭歸位至原狀,最終咬合位置以3D列印的方式印出咬合板。
治療過程中以軟體設計之咬合位置來決定位置,不僅大大減少了手術麻醉時間,並且能夠使術後咬合位置以及顏面部豐隆度更如預期。近年來在顏面骨創傷重建及下顎骨骨板重建手術上,手術時長多在2至4小時不等,且依手術複雜程度,於術中的重建模擬及骨板的操作上更加費時,會延長手術時間至6到8小時。
【延伸閱讀】
醫療科技展登場!北醫附醫秀智慧醫療技術 AI、AR、3D列印皆可跨足臨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27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