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社交活動可降4成失智風險 社會參與6要素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研究顯示,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孤單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i]。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余黛薇表示,9成失智者生活於社區,希望回到診斷前⼀樣正常的生活,有助於延緩病程退化,維持自己及家庭生活品質,並且維繫自我價值。

失智症被視為本世紀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失智症並非一般老化,而是腦部功能損傷的疾病,包含記憶力、認知力、語言表達能力衰退,可能導致性情改變、判斷力異常、嚴重甚至遺忘親友、喪失自我照顧能力。

目前失智者之社會參與困境包括:疾病症狀影響、自我揭露後他人的反應與回饋、被低估能力、經驗挫敗、社交退縮、污名化、過度保護或剝奪權利。

協會指出,努力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等,都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

失智者社會參與6要素

  • 獲得支持
  • 嘗試評估
  • 輔助器具
  • 尊重意願
  • 友善環境
  • 跨專業合作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聯合國於2006年12月13日通過的有關保護身心障礙者人權的國際公約。

1適應訓練與復健

余黛薇表示,經由同儕支持,使身心障礙者能夠達到及保持最大程度之自立,充分發揮及維持體能、智能、社會及職業能力,充分融合及參與生活所有方面。應組織、加強與擴展完整之適應訓練、復健服務及方案,尤其是於健康、就業、教育及社會服務等領域。

失智者認知訓練應營造尊重、友善、安全環境,由成員自述生活中的困難,挫敗經驗,疾病適應及自我期待,並於團體中建立支持網絡,以失智者提出的需求為基礎,共同思考解決策略,將之融入訓練內容中,並運用於生活之中。

2自立生活與融合社區

讓所有身心障礙者享有於社區中生活之平等權利以及與其他人同等之選擇,並應採取有效及適當之措施,以促進身心障礙者充分享有該等權利以及充分融合及參與社區。

余黛薇建議結合社區資源,強化失智者體能,肌耐力及肢體功能,維持生活品質。並透過同儕鼓勵及影響,提升失智者動力,建立正向經驗,提昇社區資源運用之信心及動能,例如與中正運動中心合作,提升場內工作人員的知能及大眾識能。

3一般原則

尊重失智者固有尊嚴,包括自由作出自己選擇之個人自主及個人自立,不歧視。並且讓失智者充分有效參與及融合社會,也讓大眾尊重差異,接受身心障礙者是人之多元性之一部分、人類之一份子。

例如,一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組成咖啡廳「Young Coffee」,不僅可創造失智者與社會的互動環境,還有各種課程,也能讓家屬有喘息的空間。

4意識提升

此概念重點在於提高整個社會包括家庭,對身心障礙者之認識,促進對身心障礙者權利與尊嚴之尊重。並且於生活各個方面對抗對身心障礙者之成見、偏見與有害作法,例如性別、年齡之成見、偏見及有害作法。期盼提高整體捨會對身心障礙者能力與貢獻之認識。

失智者培力(empowered,又稱賦權),包括支持性抉策,由服務使用者轉換為服務提供者,逐步引導-自發討論-聚焦-形成共識-練習。透過紀錄書寫幫助記憶,失智者能力的提昇及轉變將相互影響,正向經驗提昇失智者參與積極度。

5參與文化生活、康樂、休閒與體育活動

身心障礙者有權在與其他人平等基礎上參與文化生活,並應採取所有適當措施,確保身心障礙者享有進入文化表演或文化服務場所,例如劇院、博物館。採取適當措施,使身心障礙者能有機會發展與利用其創意、藝術及知識方面之潛能,不僅基於自身之利益,更為充實社會。

國健署表示,我國是全球第13個制定全國性失智症政策的國家,從國家政策、降低罹患風險、醫療診斷、照顧服務與福祉,到技術研發,全方面發展失智照護服務網絡。余黛薇最後也呼籲,透過社會參與6要素,尊重、支持、融合,共創失智友善社會。


[i] https://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延伸閱讀】

失智症行為多樣化,照顧者易崩潰 長照團隊教照顧技巧

120年攀升至47萬人! 最新調查:長者失智症盛行率7.99%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60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