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急症就醫人數變多了! 醫解析「5種熱傷害」教你預防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進入炎熱潮濕的夏季,加上全球暖化勢不可擋,近年來台灣的高溫和極端高溫天數不斷增加。因熱急症前來急診的民眾數量也不斷上升,高溫和高濕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處於高溫又高濕 長期造成熱傷害

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張閎斌表示,人體會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來維持體溫恆定。然而,當外界溫度高於體溫時,「輻射」、「傳導」和「對流」這些散熱方式會失效,加上高濕度時,人體透過出汗「蒸發」來散熱的效率也會降低。因此,當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就可能會出現各種熱傷害。

熱傷害急症 可區分5種

1、熱中暑:很多民眾會誤解中暑的定義,其實,「熱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類,指的是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失效,出汗蒸發無法有效散熱,導致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引發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症狀包括躁動、迷糊、抽搐和昏迷等。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損傷,且死亡率較高。

2、熱水腫:常發生在手或腳,特別是老年人在經過長時間交通旅途後,也可能出現在從寒冷環境回到溫暖地區的年輕人身上。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和組織液滯留所致,通常幾天內會自然消退,但少數可能延遲至六週。建議可抬高腿部並穿彈性襪以促進回流。

3、熱痙攣:容易發生於濕熱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的人。因大量出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腿部、肩膀或腹部會出現抽筋,可能持續達15分鐘。應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並給予鹽水或運動飲料。若出現小腿痙攣,可抓住腳趾向上翹,腳跟下蹬,同時伸直膝關節。如抽筋持續不止,需送醫處理。

4、熱暈厥:可能於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時發生,因下肢靜脈血液滯留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只需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平躺並補充水分,通常短暫休息後症狀會很快消失。

5、熱衰竭:常發生於高溫環境中,或因空氣不良而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皮膚濕冷、虛弱、脈搏快而弱、姿勢性低血壓、暈倒和視力模糊;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超過40°C,意識清醒。應迅速將患者移到陰涼處平躺,保持呼吸通暢,可慢慢補充運動飲料,降溫後迅速送醫。

時常補充水分 避免長時間處在高溫高濕環境

張閎斌醫師呼籲,民眾應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長時間活動,隨時補充水分,穿著寬鬆、透氣且淺色的衣物,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此外,也要避免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獨自工作,定期休息並避免過度勞累也十分重要,以維護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高溫不僅帶來熱傷害!醫師分析:熱浪還會促進發炎感染

家中孩童中暑、熱傷害該如何急救? 5步驟自救方法學起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3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