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健康新聞網
  • 如何理解並引導失智症患者?從「ABC行為理論」與「4R原則」學會有效應對

如何理解並引導失智症患者?從「ABC行為理論」與「4R原則」學會有效應對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如何應對失智症延伸的問題?

行為改變ABC:先兆、行為、結果

行為是具體並且可以觀察。行為包括你的親人所做或不做的 事情。例如,當我們看到我們所愛的人大聲喊叫時,我們可能會假設他們很生氣,但生氣不是一種行為。當我們看到他們大聲喊叫時,我們會假設他們感到生氣的情緒。其中我們觀察到的具體行為其實只有大聲喊叫。換句話說,大聲喊叫是一種行為,因為它是具體和可觀察的—我們可以聽到和看到的事情。我們可以去估測它們:它們多常發生(頻率)和/或它們發生的持續時間(時長)。我們可能會希望患者減少發生某些行為(例如大聲叫囂或重複問問題)並增加其他行為的發生(例如睡覺或洗澡)。

而先兆是在行為發生之前,你的親人或環境中所發生的事情。先兆可以包括事件(洗澡或睡覺)、環境條件(噪音或人群)或物品(汽車鑰匙或照片)。先兆也可能不太明顯,包括如時間、季節或身體不適等因素。

結果是行為之後立即會發生的事情。這可以是你對於患者行為的處理,也可以是環境中對應患者行為所發生的事情。請記住,所有行為都有一個目的。預判出行為會導致的結果可能有助於你理解其目的。

4R原則:安撫、重新審視、引導和放鬆

如果你的親人大聲叫囂或表現焦慮,可能與他們感到害怕或緊張有關。安撫他們,告訴他們一切都沒事了。像「你很安全」、「一切都沒事了」和「我在這裡陪著你」這樣的措辭就能提供患者慰藉。你可能需要多次給予安撫。從你這邊獲得的安撫可以幫助減少或停止許多問題行為。

重新從患者的角度來審視情況,可以提高你與他們共情的能力,使你感到更加冷靜,並提供你有關如何應對問題行為的線索。

如果只是叫患者停止問題行為基本上很難奏效。引導他們往喜歡的事物去做通常會更有效。當你引導患者時,你要改變他們當下關注的焦點,將他們從令人沮喪或產生反效果的事件或環境中引導到其他事物上。

隨著能力的衰弱,你的親人可能越來越依賴你幫他們去面對外在世界的交際。無論是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識地這麼做,他們可能將你的情緒作為他們該如何感受和回應的一種依據。即使你的遣辭用句是安撫的狀態,要是你的語氣或肢體語言表明你感到沮喪或生氣,他們很可能會察覺到這些非言語的訊號。這就是為什麼在面對問題行為時必須保持冷靜和放鬆。

三個時間原則

最宏觀且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與患者盡可能保有有效的溝通。由於他們的記憶、注意力、語言和視覺正在發生變化,溝通會變得更加困難。這種困難通常會引起情緒沮喪並導致行為問題。培養良好的溝通技巧能促進正向的行為並減少棘手的行為。我們建議遵循三個時間原則:

1. 慢慢來就好

2. 一次只做一件事

3. 及時讚美

本文來源:《失智症完整照護計畫》,晨星出版社。

【延伸閱讀】

「認知障礙」非「失智症」! 醫:及早診治「3成效」佳

從中醫觀點解析失智症!透過針灸與食療延緩認知退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57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