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該看的才會長針眼!正視眼部健康破解迷思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長輩常說,長針眼(俗稱「針眼」)是因為看了不該看的東西而導致,但事實上,這種說法並無醫學根據。針眼的形成與眼瞼上的腺體感染或阻塞有關,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探討針眼的形成原因、症狀、治療與照護方式,並為民眾提供完整的衛教指引。
針眼的原因與迷思:打破錯誤觀念
針眼是眼瞼邊緣的皮脂腺或毛囊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症。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這種細菌通常寄生於皮膚表面,但當免疫系統降低或清潔不當時,細菌便可能進入腺體,引發炎症。
常見的針眼形成原因包括:
衛生習慣不佳:揉眼睛時未洗手,將細菌帶入眼瞼。
油脂分泌過多:例如在青春期或油性皮膚患者,容易阻塞腺體。
化妝品殘留:卸妝不徹底可能導致腺體阻塞。
隱形眼鏡配戴不當:不潔隱形眼鏡或長時間配戴容易引發感染。
壓力與疲勞: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風險。
「看了不該看的東西才會長針眼」,可能來自古代對疾病的道德化解釋,但醫學上並無此關聯。
針眼的症狀與辨識:如何分辨與其他眼部疾病的差異?
針眼的主要症狀包括:
局部腫脹與紅腫:眼瞼邊緣會出現腫塊,伴隨紅腫。
疼痛:腫脹部位觸摸時會有壓痛感。
分泌物:有時會有膿液流出。
視力不影響:除非腫脹過大壓迫角膜,通常不影響視力。
針眼分為兩類:
外瞼腺炎:發生於眼瞼外側的毛囊或皮脂腺。
內瞼腺炎:發生於眼瞼內側的麥氏腺。
與針眼類似的眼疾還包括霰粒腫(慢性非感染性炎症),兩者的區別在於針眼是急性且伴隨疼痛,而霰粒腫通常無痛。
治療與醫療處置:何時需要求醫?
針眼的輕微案例多數可在家中自行處理,約在7至10天內自然癒合。然而,若症狀嚴重或反覆發作,則應尋求醫療協助。
家庭照護:溫敷:每日3至4次,每次10至15分鐘,可促進膿液排出。
保持清潔:避免揉眼,並使用溫水和不含刺激性的清潔劑清洗眼部。
避免化妝:在症狀消退前停止使用化妝品或隱形眼鏡。
民眾應正確面對,避免迷信帶來的不必要心理負擔,若遇針眼,可透過溫敷、清潔等方式進行家庭照護,但若症狀嚴重或反覆發作,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資料來源:恩主公醫訊第340期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7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