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部精選電影!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宣傳記者會暨媒體試映

圖說: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左8)、國家人權博物館代理館長張嬋娟(左1)、本屆影展選片委員之一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王君琦(右3)、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許紘源(右4)、政治受難者前輩張則周(左2)、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榮譽會長蔡寬裕(右5)、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秘書長林黎彩(左6)、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Mayaw_Biho(左5)、創作歌手王榆鈞(左3)及與會貴賓合影(圖片來源:文化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家人權博物館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改為實體/線上雙軌並行,主影展自10月22日至10月31日於Giloo紀實影音線上舉行,聚落串聯則自10月15日至11月30日至全臺各地實體放映。今年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從環境、民主、教育探討生活中的人權價值,規劃【失衡星球】、【民主鏡像】、【人權現場】三大單元,精選放映國外十四部作品,其中四部作品為亞洲首映。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本屆影展選片委員之一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許紘源、政治受難者前輩張則周、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臺北分會長簡淑姬、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榮譽會長蔡寬裕、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秘書長林黎彩、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代表蔡岳俊、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等出席與會,創作歌手王榆鈞於會中演唱三首曲目,「希望用歌曲代替光,照射人權陰暗的角落」,為本屆人權影展揭開序幕。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國家人權博物館連續五年舉辦人權影展,嘗試「用電影來談人權議題,或者是用人權議題來分析電影」。過去影展以戲院放映為主,今年將主影展移到線上,希望能夠讓大家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有更多人來欣賞電影,「人權議題不是看電影感動就好,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討論、串流、激發更大力量」,因此今年也維持聚落串連的方式,透過文化藝術的載體,讓我們每個人一同練習面對人權這樣沈重的議題,目前已有34個單位參與。今年也是文協一百年,林獻堂先生、蔣渭水先生等所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正是為了追求臺灣文化主體性。「追求臺灣文化主體性的理念,也是在談如何平等對待權利」,所以,人權議題、平權議題,不只是一個百年的追求,更是臺灣人永遠的使命。

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認為「世界不會自己變好,世界會進步,是很多人去做批評、去挑戰現有制度。感謝前輩們的努力,讓我們有如今這麼自由的空間。」這次影展帶我們看見更多地方、全世界的人是如何在努力,給了我們很多啟發,這次看到討論到自然資源的權利,未來期待能夠看到談論原住民自決權益、自己決定臺灣的未來這樣的影片,「臺灣透過人權影展,一定會是更美好的地方」。

本屆影展選片委員之一、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表示,自己與陳俊蓉、郭敏容及黃晧傑連續第三年擔任人權影展選片工作,「這是我們在正職以外對人權議題的倡議」。今(2021)年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所規劃的【失衡星球】單元,源自於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去(2020)年「啟發未來」的主題,而與未來的永續發展最息息相關的正是「環境」。在【民主鏡像】單元裡可以映照所處位置,民主是一個兩面刃,藉由影片思考民主如何走得更穩健。【人權現場】則著重於轉型正義跟人權教育,教育是人權館深耕的一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尊重,期待影片能成為討論的起點。

戲院現場移至雲端,消解地域限制,通過個人裝置即可參加,是疫情下的挑戰,亦是轉機,今年影展希望喚起觀眾日常中的人權價值思辨與討論,影展序號索取方式、映後座談及聚落串聯場次資訊,歡迎持續鎖定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官網及臉書,讓我們一同將對話持續深入。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