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天氣變冷要當心中風!國衛院研究:2日內氣溫驟升6度 風險增2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致命寒害、酷熱熱浪等極端氣候現象近年來頻繁在世界各地上演,台灣也在今年經歷了近14年以來最冷的冬天,冷氣團多次襲擊帶來短時間內氣溫的劇烈變化,更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不僅氣溫驟降容易誘發中風,國衛院分析20年、超過百萬筆病例後發現,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2倍,提醒民眾就算是天氣回暖也不要掉以輕心。
研究:氣溫驟降或驟升 中風風險皆增
在台灣,112年有1萬2千多人因腦血管疾病死亡,位居當年十大死因第四位,而中風患者即便存活,對個人的健康和整體的家庭生活也將帶來極大衝擊。高溫、低溫對心血管的影響大不同,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吳威德助研究員指出,高溫會造成身體脫水,血液變得濃稠,增加動脈粥狀斑塊形成的可能,引發缺血性中風。低溫環境則會增加交感神經的活性,造成周邊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而導致出血性中風的發生。
吳威德助研究員表示,過去研究多數著重於「日溫差」,無法分辨出寒流或熱浪等氣候現象,難以了解氣溫劇烈變化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本次研究比對台灣歷年氣候紀錄,分析全民健保資料庫中2001至2020年超過110萬例首次急診中風患者的數據,以病例交叉法分析兩日內的氣溫驟降或驟升,與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2倍,特別是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影響顯著;驟升超過16度則是另一風險高鋒,一般民眾也應注意;當兩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度,出血性中風的發生風險也增加2倍。此外,超過35度的極端高溫,以及低於16度的極端低溫,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的風險也分別增加超過2倍。研究已於4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權威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天氣回溫易忽視中風風險 「這些族群」應多加留意
吳威德助研究員表示,以傳統的日溫差指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對兩種中風類型雖也有影響,但風險較不明顯,兩日內氣溫驟降或驟升幅度這一新指標,則有助於釐清氣溫與疾病風險的關係,提供預警並納入健康參考,同時呼籲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慢性病患、獨居、居家保溫與通風不良者,須多加留意氣溫的變化,預防疾病發生。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陳保中所長也提醒,民眾在碰到低溫天氣時,會留意增加保暖衣物、避免失溫,但遇到天氣回溫時,就會想馬上出去曬曬太陽、感受溫暖,卻容易忽視氣溫飆升同樣有潛在的健康風險,且氣候變遷對腦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可能遠大於癌症,應獲得重視。
吳威德助研究員也指出,本次研究結果具重要意義,如果可以把天氣預警機制與健康風險通報系統納入公共衛生政策,特別是當季節交替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強化對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監測與預防措施,將有助於降低突發的氣溫變化對民眾健康的衝擊。
【延伸閱讀】
肺腺癌治療新曙光!國衛院揭「1關鍵蛋白」 可影響惡化速度、存活率
骨鬆骨折死亡率高!國衛院研究: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增加 再骨折風險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87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