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用力拉小孩手恐脫臼!醫:1部位未發育完全 家長日常「4動作」增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家長抽時間陪孩子玩,可幫助增進親子關係,但有時沒注意恐不慎致小孩受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科翁梓華醫師指出,在急診經常看到一些小患者哭個不停,手打直不敢動,這種情況就是常見於1至5歲孩子的手部脫臼,俗稱「保母手」。家長太用力拉小孩的手,或是玩飛高高和轉圈圈等情況都有可能造成保母手的發生。
醫揭「保母手」發生原因 小朋友「手打直不敢動」要注意
翁梓華醫師說明,「保母肘」的醫學專業名詞是「橈骨頭端脫位」,也稱「扯肘症」或「牽拉肘」。小朋友的環狀韌帶發育還沒完全,當他們的手臂突然受到拉扯或牽引的力量,橈骨頭就會從環狀韌帶中滑脫,造成半脫位狀態。這時橈骨會被環狀韌帶卡住,小朋友又怕痛,手就會一直維持在打直不敢動和手心朝下的姿勢。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動作可能無意間就釀成保母手。翁梓華醫師舉例,小朋友兩手被大人拉著玩轉圈圈,以及被拎起來飛高高,都是風險高的遊戲。此外,家長情急之下也容易不小心強拉小孩的手,例如小孩跌倒時,大人拽住手想拉住他,或是過馬路時突然用力拉著小孩走,提醒家長們務必提高警惕。
「保母手」復位不難 1狀況要小心骨折風險
翁梓華醫師也分享,保母手處理起來相當簡單,通常醫師喬一下小朋友的手,過10至15分鐘小朋友就能恢復活蹦亂跳。常見的復位方式是將手固定在小朋友的手肘上,接著將小朋友的前臂外翻,再往上折起,在復位時手肘處多數會感受到「啵」的復位感覺。
不過,由於復位過程中伴隨疼痛,小朋友會大哭,同時習慣將手維持在之前「不會痛的姿勢」,較難判定是否復位成功。翁梓華醫師指出,這時就會讓小朋友用發生脫臼的手拿手機看影片,沒問題就代表復位成功。如果復位後手還是無法動,建議家長帶小孩到醫院急診進行X光檢查,確認是否伴隨骨折問題。
家長要養成「這些習慣」 6到10歲仍發生可能是「真骨折」
翁梓華醫師提醒家長,為避免保母手的發生,在帶孩子時應養成以下習慣:
- 別拉小孩的手腕,以牽手掌和扶手臂為主。
- 避免玩飛高高、轉圈圈等具危險性的遊戲。
- 小朋友跌倒的時候,儘量以扶「腋下」為主。
最後翁醫師也指出,保母手大多只發生在1到5歲的小朋友身上,如果6到10歲的小朋友仍出現上述的情形,可能是真的「骨折」,此時就務必就醫接受更詳盡的檢查。
【延伸閱讀】
肩膀突然卡住動不了?5種人容易發生「慣性脫臼」4招可預防
常被誤認扳機指、媽媽手! 日常「有這些習慣」恐致拇指基底關節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