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前總統尹錫悅涉內亂案首場庭審於14日舉行,歷史背景和潛在政治影響備受關注
韓國前總統尹錫悅涉嫌發動內亂案的首場庭審於2025年4月14日在首爾中央地方法院舉行,此次庭審因韓國其歷史背景和潛在政治影響備受關注。
庭審於當地時間4月14日10時開始,持續約6小時(含午間休庭),在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刑事合議25庭進行。尹錫悅以被告出庭,成為韓國第五位受刑事審判的前總統。
法院以安全為由禁止媒體拍攝庭審畫面,並允許尹錫悅的車輛直接駛入地下停車場,避免其公開露面。
檢方指控:尹錫悅於2024年12月3日宣布緊急戒嚴令,涉嫌與前國防部長金龍顯共謀,以違憲手段禁止國會等憲法機關行使職權,構成《刑法》第87條「內亂罪」。檢方稱其行為旨在“擾亂國家憲政秩序”,並指出戒嚴期間軍方曾試圖進入國會驅逐議員。
尹錫悅辯護:全盤否認指控,強調戒嚴僅持續數小時且未發生暴力衝突,屬於「和平傳遞訊息」的正當措施。他批評檢方將短期事件定性為內亂“不符合法理”,並6次使用“荒唐”一詞反駁檢方邏輯。
韓國法律爭議
內亂罪構成要件:控辯雙方圍繞「戒嚴是否以擾亂憲政為目的」及「是否引發暴動」展開辯論。
檢方引用軍方證人證詞(如趙成賢、金亨基)證明尹錫悅下達封鎖國會的指令;尹錫悅則主張戒嚴僅為應對在野黨濫用彈劾權的臨時措施。
證據合法性:尹錫悅律師團隊質疑公調處(高級公職人員犯罪調查處)無權調查內亂罪,並稱檢方證據收集程序違法。
關鍵證人趙成賢(陸軍首都防衛司令部第一警備團長)作證稱,曾接到「進入國會將議員拉出」的命令。尹錫悅當庭反駁,稱證人已在彈劾案中作證,檢方重複詢問存在「政治意圖」。
韓國法院計劃每兩週舉行3次庭審,第二次庭審定於4月21日。由於檢方提交的證物資料達4萬頁,並計畫傳喚超過520名證人,預計一審將耗時2-3年。
若內亂罪成立,尹錫悅可能面臨終身監禁甚至死刑。但韓國自1997年後未執行死刑,且歷史上前總統全斗煥等曾獲特赦,輿論推測尹錫悅即便定罪也可能在數年後被赦免。
尹錫悅案件揭露韓國憲政體制的結構性矛盾,如總統緊急權力與國會制衡的衝突。
國際評等機構穆迪警告,案件可能延長韓國政治與經濟的不確定性。
此次庭審韓國憲政史上又一次重大司法事件,其走向將深刻影響韓國政治格局與社會穩定。
TPNews 台灣商務新聞網整理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