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服務業數位轉型與缺工:產業結構面的制度重塑
【INDEX News 李浩宇】
台灣服務業數位轉型正面臨嚴重缺工危機。本文從制度與產業結構切入,深入解析數位化政策、工時結構與薪資機制如何交織,加速產業與勞動轉型的務實對策。面對台灣服務業因缺工所引發的營運危機,政府強調數位轉型與AI導入是解方,但缺乏制度協作下,數位投資難以落地,缺工問題未獲改善。本文深入剖析結構性障礙、法規機制與產業動能間的拉扯路徑,提出產業與制度層面可推進的具體改革方向。
政策設計:數位轉型戰略卻缺乏落地協同
勞動部推動數位轉型,建議加強員工數位技能訓練,並引進自助點餐、智慧系統等技術,以部分取代櫃台基本作業 。這些政策雖具方向性,卻未形成跨部會整合與長期計畫,也未擴展至中小型企業深度佈局。
稅務與資金扶植限制
目前台灣數位轉型補助偏重硬體或特定方案,缺乏對人力發展的資金支持,使 AI 導入多為短期計畫,導致數位轉型難以與缺工成長型態結合,數位效率提升但人力短缺問題依舊突出。
缺工根源:結構性與價值觀的矛盾交疊
服務業多年缺工核心不是少子化,而是低薪與工作條件差。年輕世代嚮往自由、彈性、高品質生活,工作偏好改變明顯,成為結構性拖累。即使導入 AI,若基本薪資與企業文化不調整,仍難吸引核心工作群。
企業因應策略:數位轉型與人資管理結合力量
熱門人資平台如 NUEIP 提供自動化排班與績效管理系統 。膳馨餐飲集團透過明確職務設計與自動化績效評估,穩定員工結構,改善留才困境。然而這類方案仍屬個別領域,未成為產業共用標準或政府資源支撐下成主流。
數據顯示:缺工加重 服務品質與成長雙重受壓
2025 年服務業因缺工使薪資平均上升超過 4%,為14年新高。但加薪壓力與人力不足同時帶來營運落差,服務品質浮現下降趨勢。觀光、餐飲業者更依賴外籍人力與高工時排班,反映出系統性缺工難以透過短期補貼因應。
台灣若要藉由數位轉型解決缺工危機,應推進:
-
協同式補助方案:將 AI 自動化與人力培育做聯動;
-
薪資與工作條件改革:提升基層工作吸引力,構建有願景的職涯通道;
-
數位人資標準導入:中小企業納入共用平台與政府資源;
-
跨部會長期規劃:整併經濟、勞動、科技部門,制定完整指標與評估機制。
唯有形成制度性的協同效應,數位與人力雙輪驅動,台灣服務業方能從結構性缺工轉向均衡發展。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