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超高齡社會來臨 鶯歌區試辦「厝邊共生」社區照顧新模式
65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中華善德關懷協會推動跨世代共融照顧體系
台灣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20%,這一人口結構的重大轉變為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面對社區內長者比例逐年攀升的現實,如何實現在地老化已成為台灣社會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社團法人中華善德關懷協會積極響應這一社會需求,在新北市鶯歌區率先推動創新的「厝邊共生、社區同心」照顧模式,為台灣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與機遇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從高齡化社會(7%)進入高齡社會(14%)僅用了25年,而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更只需8年時間。這種急速的人口結構變化對社會各個層面都帶來深遠影響,其中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如何為日益增長的高齡人口提供適切的照顧服務。
傳統的機構式照顧模式已無法滿足龐大的照顧需求,更重要的是,大多數高齡者期待的是能夠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安享晚年。根據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台灣高齡者希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社區中老化,這種「在地老化」的需求使得社區場域成為台灣落實高齡照顧政策的重要基石。
創新的共生社區模式
中華善德關懷協會深刻理解這一社會需求,提出了「這是我們的事、大家一起來」的共生社區理念。這一理念的核心在於將高齡照顧從單純的服務提供轉變為社區共同參與的集體行動,透過整合社區內各種資源,建立起一個互助互惠、共生共融的照顧網絡。
此次在新北市鶯歌區的試辦計畫,選擇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核心,將「社區照顧據點、友善商家、社區居民」三者視為一個完整的共生社區生活圈。這種創新的模式打破了傳統照顧服務的界限,將商業活動、社區服務和居民生活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共生鏈循環模式。
友善商家的關鍵作用
在這個共生社區模式中,友善商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招募在地商家參與,不僅能夠發揮在地影響力,更能推動社區經濟互助與跨世代共融。這種做法體現了「照顧需求轉化為社區經濟動能」的創新理念,將傳統被視為社會負擔的高齡照顧轉化為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的正向力量。
目前已有十家在地商家響應這項計畫,包括大樹醫藥、歐莉芙療心芳療、蓓姿媞體雕衣、欣欣寶貝屋托嬰中心、陳宏桂經絡推拿所、顧家社宅、鶯歌大湖里里長辦公室、新北市香柏樹樂齡關懷協會、SO HOME複合式餐飲暨展示中心,以及佳丰品企業等。這些商家涵蓋了醫療保健、美容養生、托育服務、餐飲娛樂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服務網絡。
資源共享機制的創新實踐
為了確保共生社區模式的有效運作,中華善德關懷協會建立了完善的資源共享機制。透過Facebook和LINE@等數位平台,實現友善店家的共享宣傳、共享集點、共享兌換等功能,同時建立志工服務時數兌換店家商品服務的創新機制。
這種資源共享機制不僅提升了服務效率,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個互惠互利的生態系統。社區據點可以放置商家資訊,為高齡長者提供多元化的生活資訊,同時協助防範高齡購物詐騙,提升店家的經濟效益。而商家則透過提供高齡優惠服務和回饋社區的方式,成為社區內守望相助的重要力量。
失智守護網的建立
在超高齡社會中,失智症的預防和照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共生社區模式透過鼓勵鄰里社區建立失智守護網,將失智照顧從專業機構擴展到整個社區。友善商家在這個守護網中扮演著前線守護者的角色,透過日常的商業互動,及早發現和協助可能有失智風險的高齡者。
這種社區型的失智守護網不僅能夠提供更及時的協助,更重要的是能夠維護失智者的尊嚴和生活品質。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失智者能夠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被標籤化或邊緣化。
跨世代共融的實現
共生社區模式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是促進跨世代間的互動與共融。透過整合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和資源,如托嬰中心與高齡照顧服務的結合,創造了老幼共學、世代互助的機會。這種跨世代的互動不僅豐富了高齡者的生活,也為年輕世代提供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年輕世代可以從高齡者身上學習到豐富的人生智慧和經驗,而高齡者也能夠透過與年輕人的互動保持活力和學習新知。這種雙向的學習和交流,有助於消除世代間的隔閡,建立更和諧的社會關係。
以人為本的照顧體系
共生社區模式的核心價值在於建立以人為本的在地整體照顧體系。這種體系不是將高齡者視為被動的服務接受者,而是將他們視為社區的重要成員和資源。透過鼓勵高齡者參與社區活動、分享經驗和技能,不僅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參與度,也增強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在照顧服務的各個環節中,從服務的設計、提供到評估,都充分考慮到高齡者的個別需求和偏好。同時,透過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確保照顧服務能夠貼近在地文化和生活方式。
永續發展的願景
「厝邊共生、社區同心」不僅是一個照顧模式,更是一個永續社區發展的願景。透過建立互助互惠的社區關係,不僅能夠應對當前的高齡照顧挑戰,更能夠為未來的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種永續性體現在多個層面:經濟上,透過照顧需求帶動社區經濟發展;社會上,透過跨世代互動促進社會凝聚力;環境上,透過在地服務減少不必要的交通和資源消耗;文化上,透過傳承和創新維護社區的獨特性。
未來發展與擴展
鶯歌區的試辦計畫只是一個開始,中華善德關懷協會計畫將這種成功模式逐步擴展到更多社區。今年7月至9月間,每月都安排了「友善店家招募」和「青銀共話」等活動,旨在吸引更多商家和居民參與這個共生社區的建設。
未來的發展將著重於模式的複製和推廣,透過建立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評估機制,讓更多社區能夠學習和採用這種創新的照顧模式。同時,也將持續優化資源共享機制,運用更多數位科技來提升服務效率和品質。
隨著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厝邊共生、社區同心」的理念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圖景。透過社區的共同努力,我們不僅能夠應對人口老化的挑戰,更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包容、互助和永續的社會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