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CBAM上路,亞洲綠能產業面臨出口成本壓力與轉型挑戰
索引新聞|吳思妤
2025年7月1日起,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正式進入實施階段,進口鋼鐵、水泥、鋁等高碳排產業產品需依實際碳排成本繳納碳稅。此政策將對中國、台灣、韓國等亞洲出口導向國家造成深遠衝擊,尤其對綠能供應鏈與碳排高的工業製程產業提出轉型壓力。專家指出,這不僅是貿易壁壘,更是推動低碳製造的關鍵轉捩點。布魯塞爾訊|歐盟自2025年7月起正式啟動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實施期,第一階段針對鋼鐵、鋁、水泥、氫氣、電力與部分肥料等高碳排商品課徵進口碳稅。亞洲多國作為這些商品的主要出口國,已開始出現政策回應與產業調整行動。
台灣與亞洲出口國壓力浮現
根據台灣工業總會統計,CBAM上路將影響台灣每年約20億美元的出口產品,尤其是對歐盟出口的鋼鐵與鋁材。CBAM要求廠商須提交碳排報告,並繳交對應的碳稅,若未準備好碳盤查能力,將面臨被課以高額預設排放費率的風險。
同樣,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鋼鐵出口國之一,也在去年底開始對部分產品強制推行碳足跡認證制度,以因應歐盟新規。南韓政府則啟動產業支援基金,協助出口導向企業建立碳資訊平台。
CBAM機制簡介:從報告期進入課徵階段
CBAM的正式課徵階段自2026年開始,但2025年為關鍵轉換年。歐盟將依各產品實際「隱含碳排量」與碳價(2024年歐盟碳價約每噸85歐元)核算應納稅額。
歐盟表示,CBAM的目的是防止「碳洩漏」(carbon leakage),即高碳排產業移出歐洲以規避減碳責任。未來將逐步擴大至更多產品與全供應鏈,並可能與美國、加拿大、日本形成「碳關稅聯盟」。
綠能產業鏈受衝擊,也迎來轉型契機
儘管CBAM首波針對傳統高排產業,綠能供應鏈同樣面臨壓力。風電、太陽能設備製造多使用鋁與鋼材,若其製造端未使用低碳能源,亦將被課以碳稅。根據Earth.org報導,部分太陽能模組與鋁框出口商已被歐盟要求提交碳足跡報告。
然而,這同時也是亞洲綠能業者的轉型機會。多家台廠如中鋼、台達電已著手推動使用再生能源製程,並布局綠色供應鏈認證。
亞洲回應:政策加速、碳盤查工具崛起
台灣經濟部宣布於今年下半年推出「碳盤查與產品碳足跡輔導計畫」,協助中小企業建立排碳資料庫並導入ISO 14067標準。中國則由多個地方政府引導企業加入全國統一碳市場,並強制某些出口產業提報碳強度報告。
此外,第三方碳盤查平台如SGS、DNV等機構服務需求大增,也顯示碳透明度已成出口門檻之一。
CBAM或成全球標準,逼迫企業「先減碳再出口」
CBAM的實施是全球碳定價與貿易機制融合的首例,象徵環境政策與經濟戰略合流。隨著其他經濟體考慮比照辦理,企業勢必須強化永續治理、供應鏈碳管理能力,否則將在國際市場失去競爭力。
分析師普遍預期,未來歐盟將把CBAM範圍擴展至更多產品,如紡織、化工與電子產品,進一步影響亞洲製造業與出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