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疾病個個都是健康殺手 醫師分享常見心臟病症狀和照護方式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丁小姐因心律不整接受藥物治療,但近半年心跳異常頻率增加,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原以為是工作壓力,回診檢查後才發現心室期外收縮比例達25%,心臟收縮功能指數降至35%,並出現疲累、呼吸急促與水腫等心衰症狀。經評估後接受3D心律不整燒灼手術,術後心跳恢復正常,並持續由心衰團隊照護追蹤。一年後,心臟功能回升至70%,順利重返工作。

心跳過快過慢都可能有問題 治療方式大不同

基隆長庚心臟內科電生理科主任陳韋翔醫師表示,正常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並且不會有自覺。心跳異常過快或過慢,原因可能包括肥胖、藥物、菸酒、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肺病、自律神經失調等,應就醫檢查確認是哪一種心律不整,並接受正確治療。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心房顫動特別值得注意,因其會導致中風與心衰竭。

台灣心律學會提出「心房顫動543」口訣:

˙「5」大好發族群: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

˙「4」大有感症狀: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

˙「3」大心跳指標: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

另一個問題是心跳過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沃宏達醫師指出,心跳低於每分鐘60下就為心跳過慢,可能造成頭暈、昏厥、倦怠無力等。常見原因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藥物、副作用、自然老化等。若狀況嚴重,目前沒有明確有效的藥物治療方式,需裝置心律調節器,以微小電刺激讓心臟規律跳動,避免昏厥、猝死的可能。

傳統導線式心律調節器易導致心衰竭的發生,近年發展出「傳導系統起搏」的新型心律調節器,大幅降低心衰風險,病患術後兩天即可出院,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於出國或接受磁振造影檢查時,務必事先主動告知裝有心律調節器,由專業人員調整,並且每半年回診追蹤。

冠心病可能導致猝死 這兩種慢性病會加重心臟疾病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蕭富致醫師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猝死和中風的重要原因。冠狀動脈阻塞,心臟供血不足,會引起胸悶、胸痛,嚴重時造成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包括高齡、男性、三高、抽菸、缺乏運動、肥胖及家族史。

蕭富致醫師表示,冠心病典型的心絞痛,胸口會有壓迫感,有時痛到脖子、下巴、手臂或背後,走快路、爬樓梯或情緒激動時易發作。如果休息或含救心片可緩解者,多為心絞痛;若疼痛持續超過30分鐘,可能是心肌梗塞,必須緊急送醫,不過胸痛也有可能來自胃食道逆流、胃潰瘍、膽結石、肌肉骨骼疼痛或其他疾病,甚至是主動脈剝離或肺栓塞這類危險疾病,因此遇到胸痛,應該由醫師診斷。

由於現在慢性腎臟病和糖尿病的病人不少,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吳勃銳醫師表示,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這三者存在高度交互影響與風險加乘關係。

2023年美國心臟學會正式提出「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群(CKM syndrome)」的概念,在台灣稱為「糖心腎症候群」,也就是糖尿病、高血壓、肥胖與慢性腎臟病共同導致動脈硬化、心臟衰竭及過早死亡的惡性循環。

心臟衰竭需要長期監控和自我照顧 守護心臟健康有8大要訣

最後一個常見的心臟問題是心臟衰竭。嘉義長庚心臟衰竭中心主任潘國利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是需長期控制和監測的慢性疾病,居家自我照護至關重要。其要點包括:

  • 監測:每日量體重和血壓,若短期體重快速上升,可能代表體液滯留,需及早就醫。
  • 藥物:規律服藥,不可中斷或自行增減劑量。
  • 飲食:限制鹽分和水分攝取,減輕心臟負擔,避免病情惡化。
  • 運動:適度運動可維持體能,但應避免過度勞累。
  • 警訊:呼吸困難、下肢水腫、夜間呼吸急促等,須及早就醫。
  • 團隊配合:積極配合醫療團隊,可減少再住院率、降低併發症。

預防重於治療,心臟的健康更是如此。美國心臟協會提出「生命八大要素」: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健康睡眠、管理血壓、血糖、體重與膽固醇,都有助降低心臟病、中風和洗腎風險。

現在藥物發展帶來新的治療契機,如SGLT2 抑制劑與 GLP-1受體促效劑,除能控制血糖,也能減少心衰與腎功能惡化,延緩糖心腎症候群病程進展。

【延伸閱讀】

年輕人心臟病人數漸增!醫親教三招調整壓力荷爾蒙

三高控制得宜 降心臟病風險逾五成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