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時有時無 是個自私的人?研究:大腦「2面向」守護自身情緒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能敏銳感受他人情緒,有些人卻總是看起來不夠關心別人?即使是平常很善良的人,有時也可能變得不那麼熱心腸?Mark Travers心理師於《富比世》(Forbes)撰文指出,同理心確實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近期發表於《社會心理學期刊》的最新研究發現,在面對需要同理心的情況時,人們會在腦中進行一連串的判斷,決定是否要「開啟同理心模式」。
空杯子裡倒不出水 精疲力竭時更難產生同理心
Travers心理師說明,當人在精疲力竭時更難產生同理心,這不是無緣無故變得冷酷無情,而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在運作。「當一個人預料到這樣做可能會讓自己付出代價時,可能就會下意識選擇不去做。」上述研究就顯示,參與者多數是因為感受到情緒上的負擔、怕耗費時間或不想被道德綁架,而選擇放棄同理別人。
「空杯子裡倒不出水」,當自己都已經焦頭爛額了,自然就難以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但這不代表你就是壞人。了解自我關懷的需求,意識到自己精力不足時,可以選擇先為自己充電,才能讓同理心長久維持下去。
大腦計算施展同理心的「機會成本」 保護自身有限資源
研究發現,當參與者認為關心朋友會妨礙重要工作或個人目標時,他們對朋友展現的同理心會減少,還會有意識地減少與這些朋友相處的時間,可見大腦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只影響情感,還會轉化為具體行為。
Travers心理師指出,同理心會與生活中的其它需求爭奪一個人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注意力,所以大腦會不斷權衡展現同理心將帶來的「機會成本」。當同理心干擾到重要事項時,大腦可能會自動調降情緒反應,保護自身有限的資源。理解這個機制有助於人們更寬容地看待自己的情緒反應,別再讓無法同理別人成為內疚的根源,也可以在真心想要同理別人時,給予對方全心全意的陪伴。
【延伸閱讀】
看別人倒楣就開心 又覺得自己像壞人?一次了解「幸災樂禍」的心理機制!
腦中總是不斷有負面想法? 心理師傳授4招幫助平復心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1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