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發作如何自救? 專家教你四步驟保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許多人以為心臟病發作會像電影裡一樣捂著胸口倒地,但現實中症狀往往更隱晦。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是台灣十大死因第二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元凶,主要因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心肌缺血壞死。若未及時打通血管,壞死範圍愈大,死亡風險就愈高。
四步驟因應 分秒都是搶救關鍵
典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緊縮感,疼痛可能延伸到左肩、頸部或下巴,並伴隨冒冷汗、呼吸急促、噁心等。女性、長者或糖尿病患者則可能以背痛、消化不良、極度疲倦甚至無胸痛表現,容易被忽略。記住:不是只有「胸口痛」才是心肌梗塞。
郭志東醫師強調,心臟病發作時,每分鐘都在與生命拔河。民眾可依循四步驟應變: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動並保持鎮定,避免血壓劇烈波動。
第二步,撥打 119 尋求救護車協助,切勿自行駕車或讓家人送醫,以免途中發生心律不整或驟停。
第三步,若醫師曾開立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可依醫囑服用,但勿自行使用止痛藥。
第四步,若患者失去意識與心跳,應立刻啟動 CPR 及 AED。胸口按壓每分鐘 100 至 120 下,每延遲 1 分鐘,存活率下降約 7 至 10%。黃金搶救時間為 10 分鐘內。
醫院急救流程 90 分鐘內打通血管最佳
患者送到急診後,會先安排心電圖與抽血檢查。若確診為 ST 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會立即會診心臟科,安排心導管檢查與氣球擴張術,最佳時機是病人到院後 90 分鐘內打通血管。
手術後仍需住院觀察,並接受藥物治療與心臟復健,以恢復心臟功能並降低再次發作風險。
出院後五大關鍵 降低再發風險
郭志東醫師提醒,心肌梗塞後若忽視生活管理,可能再次發作。病人出院後應確實做到五大關鍵:
一、規律服藥,包括抗血小板、降血脂與控制血壓血糖藥物。
二、戒菸戒酒,飲食清淡低脂。
三、規律運動,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活動。
四、控制三高,讓血壓、血糖、血脂達標。
五、定期回診與檢查,追蹤血液與心臟功能。
學會辨識症狀 及早就醫能救命
一般民眾應熟悉心肌梗塞的典型與非典型症狀,並盡量學習CPR和AED的操作。若家中長輩有心臟病史,出現疑似症狀時不要猶豫,寧可多送醫一次,也不要錯過救命時機。
郭志東醫師提醒,多數悲劇來自「發現太晚」或「處理太慢」。若能第一時間冷靜應對、撥打119、啟動AED,就可能成為關鍵的救命力量。心臟病的預防不僅靠醫療,更取決於日常生活中的正確選擇。
【延伸閱讀】
年輕人心臟病人數漸增!醫親教三招調整壓力荷爾蒙
「這種先天心臟病」常到中年才發作! 醫警告:未治療恐致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24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