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不是胖瘦的唯一指標 醫師教你從「脂肪」找出健康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美國職棒球星大谷翔平,是近來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完美化身為投手、打者兼具的「二刀流」!而事實上,他的身體組成,也是力量與速度的完美結合。他身高193公分,體重約95公斤,如果照BMI(身體質量指數)來算,為25.5屬於「過重」範圍,但相信沒有人會說他胖,只會說他非常強壯。預防醫學機構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這正是BMI的侷限: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的差異。因此,真正影響健康的關鍵,不在體重數字或是BMI,而是體脂肪,甚至要進一步考慮:體脂肪的「量」與「分布位置」。
體脂過量有兩種 病態脂肪病和脂肪質量病影響不同
施奕仲醫師說明,體脂過量,俗稱過重或是肥胖。近年有兩個學術用語被用來解釋肥胖帶來的健康危害:(1)病態脂肪病(Sick Fat Disease),因白色脂肪過量囤積在腹部,導致身體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成為心血管疾病;(2)脂肪質量病(Fat Mass Disease),因為脂肪量過多,造成身體結構性的負擔,例如因過胖導致關節承重過大而磨損、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體脂過高,通常都來自於長期熱量過剩,因此,控制體脂率比單純減重更重要。
體脂堆積分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 壓力也會使內臟脂肪過高
體脂肪堆積的位置,有脂肪多堆積在皮下的皮下脂肪,以及脂肪集中在腹部、包圍臟器的內臟脂肪。值得注意的是,內臟脂肪過高的成因不是只有吃進過多的熱量。有些人明明看起來瘦瘦的,但卻也有內臟脂肪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長期慢性壓力過高,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大量分泌,促進腹部脂肪堆積,形成「壓力型肥胖」。而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只要內臟脂肪過高,就是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
量測內臟脂肪促進有效自我監督 居家可測腰臀比
而該如何量測內臟脂肪呢?在數據準確性上,做電腦斷層掃描是黃金標準,然而價格過於昂貴,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全身身體組成分析(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相對來說,是較為理想的檢測選擇。但施奕仲醫師更推薦在家自行量測腰臀比(腰圍除以臀圍;男性需<0.9,女性需<0.8)或是使用家用體脂計量測體脂,每週量測更有助於自我監督自身的體態。
改善內臟脂肪比減重有效 運動、紓壓、定期檢查是好習慣
施奕仲醫師提醒,預防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的關鍵,不在於減重多少公斤,而在於改變內臟脂肪的囤積位置與比例,從每天的零碎時間開始運動、調解壓力,量測腰臀比的變化,加上定期的心血管健康檢查與預防措施,就能遠離各種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
【延伸閱讀】
腰圍比BMI更關鍵!「世界肥胖日」號召健走 把健康步數轉化為綠意樹苗
別再只單看BMI值衡量胖瘦!想了解身體組成 必須搭配看「這些」指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76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