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了卻不開心、得到了卻空虛?科學揭「渴望與喜歡」不同之處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我們常常渴望更優秀的事物,例如功能更好的智慧型手機、更出眾的伴侶、更寬敞的房子等等。看到這些東西時,我們會產生想要擁有它們的想法,並且認為只要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能感到幸福。
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幸福並非來自於「想要的東西」,而是來自於「喜歡的東西」。所謂「想要的」(wanting)與「喜歡的」(liking)可能有所重疊,但並不完全相同。簡單來說,我們渴望的是尚未擁有的東西,而喜歡的東西則可能已經擁有,也可能尚未擁有。
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想要的東西」與「喜歡的東西」呢?
得到後卻秒失落?你可能搞錯「想要」與「喜歡」
無論是人或物品,總是在滿足自己「想要」的人,會不斷地追尋渴望的對象。但這是在自我欺騙,因為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東西本身,而是「擁有它的我」。這樣的人會不斷地比較「未來擁有它的我」和「現在沒有它的我」,並且不斷想逃離「無法擁有它的我」的狀態。他們相信,如果實現或擁有了想要的東西,一定會比現在更快樂、更完整。然而,一旦真的得到或達成了,幸福感和滿足感瞬間就消失了,注意力旋即轉向其他新事物。
與此相對地,如果一個人真正喜歡某樣東西,就會愛惜該對象本身。即使出現新的東西,他們也不會隨即轉移注意力,滿足的感覺會更為持久。
老鼠實驗揭露大腦真相 渴望不代表快樂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在處理想要的東西和喜歡的東西時,工作方式是不同的。透過觀察老鼠大腦的實驗研究,便能清楚地證明這一點。
心理學家肯特.貝里奇(Kent Berridge)和艾略特.華倫斯坦(Elliot Valenstein)將老鼠不喜歡的食物放在籠子裡,然後在老鼠的大腦中植入電極以供電刺激,他們將刺激的區域稱為「外側下視丘」,這個部位是哺乳類在感覺到快樂時會被觸發的地方。研究團隊假設,即使是平常不喜歡的食物,受到電流刺激的老鼠也會因為感受到快樂而吃得津津有味。
就實驗結果來看,老鼠確實狼吞虎嚥地吃著食物。不過,若稍加仔細觀察,會發現老鼠的行為有些異常──牠一邊瘋狂地吃東西、一邊不停地搖頭揉臉。
老鼠在面對自己喜歡的食物和不喜歡的食物時,行為表現有著明顯的差異:老鼠對待喜歡的食物,會用前爪舔食、伸出舌頭或是移動嘴巴和下巴;而面對不喜歡的食物時,牠會搖頭並用臉去摩擦。實驗中,老鼠所表現出的行為正是後者。換句話說,參與實驗的老鼠只是因為外側下視丘的刺激而產生了對食物的渴望衝動,並沒有真的從食物中獲得滿足感。
這個實驗顯示了,「想要」和「喜歡」可能是不同的事實。就像毒品成癮者雖然渴望毒品,但並不見得喜歡毒品一樣。
想要不等於需要!教你3 步驟做出對的決定
當然,人並不能總是只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的物品或喜歡的人。這時,有一個有助於做出選擇的標準,那就是「這個對象對我來說是否在現實中是必要的(needing)」。
工作和興趣也是一樣。如果是我想做、喜歡做,且需要做的事情,那便是最理想的情況。即使無法滿足這三個條件,若按照「必要的事」、「喜歡的事」、「想做的事」來排列優先順序,也能減少後悔的機會。
不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略有不同。因為人並不僅僅是需求或欲望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稍微調整一下優先順序。對我來說,優先順序是喜歡的人、需要的人、想要的人。當然,如果能遇到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的人,那就再好不過了。
一開始,區分這三者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和麻煩。如果是這樣,不妨從一些小事做起,比方說在超市挑選商品時,便可以先練習應用這個原則,等一步步習慣了,很快就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穩固的標準。
本文來源:《你的所有不安,時間一吹就散》,皇冠出版
【延伸閱讀】
「強迫性購物症」三大警訊! 頻率、購物慾及情緒
3成青少年網路購買電子煙 當心成癮、氣喘還傷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88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