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生職人誌】克服語言習慣累積職場自信 越南謝宛霖走出務實留臺人生

「放(fong)、輕(hīng)、鬆(sūng)」——來自越南的謝宛霖笑著示範從小耳濡目染的廣東話,受訪前緊張的眉宇瞬間舒展;談起工作,她眼睛一亮,自信分享職場表現與未來規劃。說到生活,來臺8年的她早已把臺灣當作第二個家,而且還擁有正港「臺灣胃」,最愛臭豆腐,還喜歡甘草芭樂、鹽水雞,甚至連許多臺灣年輕人都不曾體驗的薑汁番茄都樂於嘗試。

謝宛霖不僅在喜好上流露對臺灣的歸屬感,高中就來臺灣的她,始終堅持餐飲的興趣,從飯店體系一路轉向連鎖餐飲集團,不斷摸索最適合自己的職涯定位。從語言適應、實習歷練,到升遷準備與未來規劃,以務實的步伐融入臺灣社會。

 

百聞促成一會 臺灣日常是憧憬

來自越南胡志明市的謝宛霖雖然出生於華裔家庭,但直到13歲,因父母看重華語的發展潛力,才開始正式學習華語。

謝宛霖說,以前就不時耳聞臺灣的良好治安、優渥薪資與完善健保,在臺灣生活的親戚也曾分享在臺灣撿回遺落財物的經驗,「在越南,連車禍都不會叫警察。」這些在臺灣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深深吸引著她。

高中升學時,謝宛霖從父親友人口中得知臺灣的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才18歲,不適應再回越南就好。」憑著一股勇氣與對臺灣的嚮往,她於2017年赴臺就讀莊敬高職美容美髮科,一邊學習一邊實習。

 

你說的華語怎麼不一樣?雜食資訊重塑語言習慣

雖曾在越南學過華語,謝宛霖初到臺灣時仍深受語言隔閡之苦。在越南所學的華語多以中國口音為主,且混用正簡體字,加上詞彙與語調不同,讓她難以適應、融會貫通到臺灣日常對話。

謝宛霖回憶,當時的高中老師並不急著糾正發音,反而是先引導學生們熟悉語感,透過聽臺灣流行音樂與華語測驗掌握語調節奏,額外指派回家作業,要求她錄製練習到的華語內容,課堂上再逐一講解發音細節,「老師的分享讓我們學到真正的臺灣用語。」靠著這樣細緻而紮實的反覆練習,她的耳朵才漸漸適應臺灣的語言習慣,口說也褪去了中國腔調。

她也養成每天看新聞的習慣,靠著雜食閱讀累積語感。她從幾乎一字一句都須要查字典拆解,直至今日,舉凡「總統選舉」、「不分區立委」等越南不常見的政治名詞,已不再是她認識臺灣的阻礙。

 

接待服務信手捻來 自信開展留臺計畫

雖然以美容美髮科的學生身分來臺,但謝宛霖一直都對餐飲領域充滿興趣,大學也順利進入東南科技大學餐飲管理學系就讀。課外的實習期間,她歷經天成大飯店、臺北花園大酒店的外場與宴會服務,更曾獲派至前副總統陳建仁出席的場合,磨練高規格的接待細節。

在緊湊的餐飲服務節奏中,謝宛霖逐漸意識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她細數在不同階段總能被主管認可,從學習進度、調薪幅度到被指派新任務的速度,都讓她收穫成就感與自信心。「我好像蠻適合臺灣職場的。」她笑說。

隨著對工作與職場文化的熟悉,謝宛霖開始思考薪資結構、升遷的現實條件,以早日取得永久居留為目標。她察覺飯店體系的職涯發展門檻相對高,於是決定轉向升遷制度更明確的爭鮮餐飲集團。

 

相好「魚」夥伴 逆流而上挑戰管理層

接待客人、安排座位,謝宛霖早已得心應手,然而菜單上的壽司魚類、點單的簡寫記號、做菜流程、閱讀活動公告等,仍一度使她備感吃力。

為了不被顧客和內部評比問倒,她像回到初學華語那般,卯起勁練習書寫每個菜單上部首「魚」的字,字字朗讀、背誦以往不曾學習過的單字,才逐漸掌握工作節奏。如今,她不僅能自信回答客人魚種差別、壽司與生魚片的分類,甚至面對年長客人用臺語點餐,「卵(nn̄g)」是茶碗蒸,味噌湯是「mí-sòoh-thng」,她都能應對如流。

在爭鮮實習及工作近4年,看似瑣碎的溝通與知識累積,讓她爭取到升遷機會,開始學習支援店長管理人員、轉達內部會議、處理突發事件,並接觸更繁瑣的客訴與法律程序。

 

這些年來,不論是矯正語言口音的過程,或是養成每日隨手打開手機,關注臺灣時事,都是謝宛霖留臺奮鬥的痕跡。

「儘早學習華語。」她鼓勵未來想赴臺升學、就業的學弟妹早點做好語言學習的規劃,才能快速適應臺灣生活與融入職場。她也透露,未來若順利取得永久居留,希望能走回校園擔任華語老師,幫助更多像她一樣懷抱夢想來臺的僑生,早日走過語言障礙。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