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北門相機街楊純榮譽理事長

隨著時代的演進,相機已經成為購入容易的產品,但在攝影技術還沒成熟時,相機可是既貴重又難以取得的稀奇寶物。北門相機街可謂見證了臺灣攝影技術的萌芽到成熟,在清末日據初期相機和攝影技術開始引入臺灣,那時除非是記者或政府人員,否則根本買不起昂貴的相機。北門相機街榮譽理事長楊純分享,「日據時期的相機都是美軍帶過來才有的,是很貴重的東西。」由於當時「臺北城內」有不少的政府機關和媒體報社,加上地點靠近交通便利的臺北火車站,照相器材行因這些需要大量使用攝影器材的客戶漸漸興盛,北門相機街因而成立。

圖/北門相機街全盛時期有超過50家店面聚集於此

攝影技術剛萌芽時,全臺灣只有北門相機街的店家擁有品牌最豐富的攝影器材,也讓有攝影需求的人對北門相機街趨之若鶩,全盛時期有超過五十家攝影器材專賣店佇立此地,幾乎全臺的相機都是從北門相機街賣出的。「我是民國69年就在北門相機街開店到現在,以前的客戶從北到南都有,也有專門從南部上來批貨的盤商或是民眾,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相機街的高階相機最齊全。」楊純榮譽理事長的這番話,說明了北門相機街從前的繁榮熱鬧。然而現在更多人習慣使用手機攝影,但無論手機拍出來的品質再怎麼好,終究還是相機的解析度和色澤更為優質,也因此即使傳統相機逐漸式微,還是有一群不分年齡的愛好者擁護著這塊專業,「數位相機和傳統相機還是有一點差別,所以會一直吸引年輕人來嘗試,也有的人是拿長輩留下來的傳統相機,整理過後自己拿來拍。」楊純榮譽理事長說,「所以你問現在還有底片機嗎?有!現在還有人會沖洗相片嗎?相機街還有!」傳統相機與底片的溫度,或許就是在記憶與情分的傳承中,彰顯出它們歷久不衰的魅力。

圖/北門相機街的服務品質,聲名遠播

為了與消費者有更多聯繫,北門相機街也想出了許多有趣的活動與大眾貼近,例如每年暑假北門相機街都會開設專業攝影課程,除了會到全臺各地實地教受外拍技巧外,每逢節慶還會針對動態攝影開班授課,或是舉辦攝影比賽,鼓勵民眾多多拿起相機。此外也會和臺北的其他商圈合作,共同舉辦聯合活動,像是沅陵皮鞋街、重南書街、大光華商圈,透過商圈不同性質的專長,吸引各地民眾聚集到臺北的商圈走逛,「讓商圈滿足不同客人的需求,也吸引他們來逛逛。」北門相機街榮譽理事長楊純細數商圈夥伴們的特點,開朗的語氣有著服務的熱誠,「畢竟有店面才能摸到實體的商品,這是網路沒辦法做到的服務。」這番話不僅是北門相機街的熱情,也是代表了商圈夥伴們的品質保證。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