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年咖啡史新發現 中和橫路里創地方咖啡學

圖說:新北橫路里產區阿拉比卡品種咖啡豆(圖片來源:TPN台灣商務新聞網攝)

近年來,台灣精品咖啡在國際上閃著耀眼的光芒,漸漸闖出一席之地。像是阿里山的咖啡豆更是得獎的常勝軍,曾經開出一公斤8萬6000元的價格,追平全球最具指標性的「最佳巴拿馬」(Best of Panama,BOP)曾開出的世界紀錄。

然而,台灣的咖啡樹均為外來種引入,依據文獻記載可追溯至1624年。17世紀為大航海時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先後途經加勒比海、中南美洲、馬達加斯加、錫蘭、印尼。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來到台灣的台南,文獻記載台灣17世紀開始有咖啡種植的紀錄,當時主要供應給荷蘭人使用。此說法也在台灣巡撫丁日昌的【台灣撫番開山善後章程】書中提及「原住民於17世紀,將咖啡豆種植於台南、阿里山一帶的山區,未大規模的往外地擴散。」

到了19世紀,1884年至1889年期間。英國德記洋行分別從馬尼拉與舊金山引進咖啡種子種於現今三峽、板橋、與冷水坑等地,咖啡種植地圖遍及台灣北部地區,如三峽、土城、中和、北投等地都還有當年咖啡種植痕跡,其中中和區橫路里,地界邊還保有一棵百歲的咖啡樹。根據當地耆老敘述「小時候知道山上有甜甜的果實,但不知道此為何果樹?後來經過訪談才知道。日據時期,日本人種植咖啡樹來做地界。

圖說:里長呂星輝訪查當地農民的咖啡莊園(圖片來源:TPN台灣商務新聞網攝)

蔬果園中藏有咖啡樹 成橫路里農園奇景

新北市中和區的橫路里,比鄰家喻戶曉的「烘爐地」,往往遊客都只嚮往著那座登高求財的山頭,未曾留意這個安靜的小聚落。從南勢角捷運僅十分鐘的車程,便可抵達。橫路里地廣人稀,僅有三百多位居民,多居住於鹿寮山區的緩坡處,作物區零散座落於整個鹿寮山頭。

人口組成中老年人占多數,鮮少來自外地,多半自祖輩就在當地耕耘。實際走訪當地農莊,可以發現農地多為坡地,當地主要經濟產物為竹筍,卻可以看到蔬菜經濟作物間,夾雜數棵咖啡樹的奇景。

傳承百年咖啡人文精神 里長帶動創地方咖啡特色文化

橫路里里長呂星輝所發起的咖啡試種計畫,緣起於民國95年和老友談起山間的一棵咖啡樹,從耆老口中得知樹齡約超過百年之久,百年咖啡樹的周圍因果實掉落,自然著落形成咖啡樹林。當地里民進而將樹種與果實移至自家莊園試種,以土法煉鋼的摸索種植方法,現在橫路里咖啡樹從原先僅一棵百年咖啡樹,至今里內已種植突破千棵咖啡樹,開啟台灣咖啡史上新的一頁篇章。目前橫路里咖啡也需要導入專業種植、烘培等技術,才能進而成為獨特的橫路咖啡學,創造其黑金市場。

圖說:由國際認證咖啡師簡子紘深入當地輔導農民咖啡豆後製(圖片來源:TPN台灣商務新聞網攝)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