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毛,釣魚人心目中必釣的魚種
黑毛魚,又稱瓜子鱲,主要棲息在台灣東北角海岸,是許多磯釣愛好者的夢幻魚種,常可以看到為了黑毛不顧危險的磯釣客,導致每年都會有因磯釣而發生意外失去生命的人,究竟是甚麼樣的美味,讓一群釣客不惜風險也要釣到呢?
黑毛魚吃的是生長在岸邊的石髮藻,大浪會把這些石髮藻帶入海中供黑毛魚食用,當每年冬季十一月到三月岸邊便會長滿美味的石髮藻,這也是黑毛魚滋味最好的月份,黑毛魚吃了石髮藻,不僅肉質軟嫩有彈性、味道香厚濃郁,而為了消化肚子裡的藻類,黑毛的腸子便會變厚,成就一番美好風味。
黑毛魚成長不易,需要耗費五年的光陰,魚體才能長到三十公分左右,所以基隆市政府也立法規定若釣獲到的魚體在二十公分以下必須放回大海,才能保障海洋資源的永續經營。黑毛魚成長時間較長,加上近年來有很多釣客發現用味道濃郁的南極蝦較好讓黑毛魚上鉤,魚獲變豐收之後,也導致黑毛的數量漸漸地減少,使得此種魚種越來越珍貴。但近年來也有許多團隊在積極復育黑毛魚,漁業署與台灣大學、國立海洋大學、國立海洋科技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出繁殖技術,使近年來魚隻數量逐漸回升。
黑毛魚的稀有不只在於魚種,更是在於「口味」的稀有度,雖使用國外進口的南極蝦較好上鉤,但因誘餌膽固醇含量高,所以無法產生深層的甜質與香味,這種以南極蝦養大的黑毛多半不受到饕客的喜愛。而每年九月、十月時,特別容易出現魚肉的「磯臭」,因秋天的海藻尚為成長,黑毛常吃一些亂七八糟的海藻導致魚肉堆蓄了黑藻臭味,此一情形就便稱作為「磯臭」。但近年來誘餌頻繁使用南極蝦,所以磯臭情況也不常有,但在澎湖群島仍會出現,有磯臭的魚也較難辨認,民眾多半只能憑運氣,或者是在每年冬季十一月到三月前往磯釣,避開有磯臭的魚群。
常食海藻的黑毛魚肉質鮮甜軟嫩,吸引了大量釣客,也導致黑毛魚的珍貴,雖然近年各界人士努力地積極復育,但民眾在釣魚時別忘了放小魚「歸海」,才能使海洋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記者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