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星與農委會苗栗農改場技術移轉 正式投入蠶桑產業建立一條龍服務

台灣蠶始於西元1661年鄭成功據守臺灣,獎勵農民種桑並引進蠶種飼育。日據時期,因台灣氣候溫和四面環海,自然隔離無傳染性家蠶病毒,為蠶種繁殖最佳環境,因此積極在台灣發展種桑養蠶,創造台灣養蠶經濟奇蹟。民國90年後,因外銷受阻加上農業人力不足,產業收入一路下跌正式沒落。傳統上,蠶絲蛋白由於是天然的蠶繭纖維中所萃取的蛋白質,天然對肌膚有高度親和性,常被運用在蠶絲被、蠶絲衣物及美容保養品上的發展。蠶桑產業在台灣深耕立足超過百年,在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被現代人遺忘。唯有活化產業,跳脫過去養蠶只生產絲織品的傳統框架,走向生技醫療、科技、高附加價值技術能量及產品,才有可能再次創造輝煌。

苗栗農改場科長及研發專員於生命之星進行技術移轉。生命之星/提供

生命之星國際成立於2016年,期許企業本質不僅僅只是一家國際型生技公司,更致力於使用台灣在地蠶絲蛋白於循環經濟及Zerowaste概念下,藉由高附加價值醫材產品開發,來帶動整體經濟成長加速養蠶產業翻轉。此外,生命之星更將永續核心理念融入企業發展DNA,透過蠶繭生產源頭科技農業系統建置,嚴格執行檢驗品質要求再導入生技醫療產業。打造地方創生系統,成立社團法人台灣蠶絲蛋白科技發展創新協會,結合社區、人才培訓、透過產業垂直及水平整合創建生態圈Business Ecosystem平台加速產業發展,實踐永續經濟。

生命之星執行團隊於苗栗農改場技術移轉學習。生命之星/提供

此外,原料的來源是供應鏈管理中非常重要一環,生命之星國際為持續加速推動產業翻轉建立原料穩定性,近年來,除了針對蠶基因型態分析外,也協助農民建立符合國際認證的生產履歷表及原料朔源文件。近期,更與農委會苗栗農改場進行技術移轉,正式投入心力及資源於種桑養蠶產業,藉由了解農民完整生產流程,包含家蠶病源檢測技術、家蠶蠶卵保存、孵化、催青、上簇等技術,並導入量產檢查點及科學化數據分析,期許未來能在生醫產品開發上提供蠶絲蛋白原料生產之更穩定品質,作為發展蠶桑新科技之基礎,加速傳統農業轉型科技農業以達發展成另一個高科技特色產業。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