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捕撈漁獲 達悟族飛魚祭的海洋永續經營傳承

圖說:臺灣離島蘭嶼(圖片來源:台東縣政府)

臺灣的原住民族大多依山而居,而其中長久居住於蘭嶼的「達悟族」則是以海洋文化發展的島嶼民族。大家對達悟族最熟知的民俗活動便是「飛魚祭」,然而僅知道飛魚祭的旅客和國民,單單了解飛魚盛產的季節,和達悟族賴以維生的漁獲,並沒有辦法感受達悟族祖先透過飛魚祭所傳達的智慧。今天就透過認識飛魚祭,來了解達悟族祖先對海洋永續經營的概念吧!

飛魚「祭」還是飛魚「季」?

就漁汛期來說,在蘭嶼周邊環境每年固定有大量飛魚拜訪,確實是「飛魚季」。然而,對於達悟族來說他們是透過季節性飛魚捕撈活動為中心,衍生出歲時祭儀和社會規範的民族,他們以莊重而嚴格的祭儀規範,在一年不同季節裡規劃不同的活動,所以達悟族「飛魚祭」的概念,並非只和漁獲有關。而以飛魚為中心,達悟族一年又可大致分為「飛魚季節」(春季,2-5月)、「飛魚結束季節」(夏季,6-9月)和「等待飛魚的季節」(冬季,10-1月)。

神聖的招魚儀式—飛魚祭的祭儀

如果和達悟族族民談飛魚季,直接從出海捕魚開始談起,對他們來說並非飛魚祭最重要且最初始的步驟。對達悟族而言,招飛魚之前須先上山砍竹子在家門前架好曬魚架,並著手準備出海前祭祀儀式,才是最完整的前置作業。一般來說,他們會在飛魚季準備兩次招魚儀式,第一個月捕撈的魚最為神聖,以家族為組船單位,首航日的魚必須在當日食用完畢,第一個月捕撈的魚則必須在當月吃完。

第三個月的飛魚漁獲量大,達悟族會舉辦第二次招魚儀式,開始以家庭及單人船為核心單位出海捕撈。飛魚季後兩個月主要會以繩釣方式捕捉鬼頭刀和鮪魚大型迴游魚類。在飛魚季期間,社會規範上是禁止捕捉底棲魚類,而當飛魚季結束邁入秋、東兩季,則嚴格規範禁止捕捉飛魚。

圖說:達悟族利用板船出航捕魚(圖片來源:台東縣政府)

飛魚終食祭—避免濫捕的永續精神

達悟族的食魚文化可是非常莊重的,以飛魚季來說,除了飛魚首航日的漁獲當日需食用完畢外,大多飛魚會被製作成魚乾處理,而不是火烤,這些魚乾也是族裡重大日子用來互贈的禮物。而在終食祭當天,所有飛魚乾都必須煮熟,共食後若有剩下就必須全部丟棄,也因為這樣的規範讓飛魚在達悟文化下並未有濫捕的情形。

就達悟族整年度的祭儀來看,他們食魚和捕撈的文化自祖先以來流傳相當嚴格的規範,即使面對即將要上餐桌的漁獲都保持尊敬的心態。對於他們而言,飛魚祭所衍生的祭儀和規範,在當地視為律法的存在,同時他們也依循古法,相信破壞規範可能帶來詛咒,進而捕不到魚。

雖然達悟族的宇宙觀和歷史未必與我們相同,但他們敬重自然並以海洋資源為貴的精神,已然超越我們對於「飛魚季」的認知。有機會拜訪蘭嶼的民眾,到他們神聖的土地上請務必尊重當地風俗文化,避免打擾當地居民作息。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