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潔能源投資 2025 年首度超越化石燃料,全球能源轉型邁入新紀元
索引新聞| 吳思妤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5 年最新報告,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預計首度超越化石燃料,全年總額將達 2.2 兆美元,顯示再生能源技術、儲能與電動車已成市場主軸。此現象被視為能源轉型的重大拐點,背後反映地緣政治、氣候壓力與政策推動多重因素。
全球清潔能源投資規模首超傳統能源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7 月發布的《2025 全球能源投資報告》,全球能源產業總體投資將在 2025 年攀升至 3.3 兆美元,其中約 2.2 兆美元將投入清潔能源領域,首次超過對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年度資金投入,後者預計為 1.1 兆美元。
報告指出,這一轉變代表全球能源版圖的重大結構性變動,尤其是在亞洲與歐洲的清潔技術佈局快速擴張,使清潔能源從過去十年的「選項」,轉為今日的「基礎配置」。
主要增長來自再生能源、電動運輸與儲能
清潔能源投資增幅最大的領域包括:
-
太陽能與風能設施:2025 年預計將吸引超過 7000 億美元資金,是清潔能源最大宗支出來源。
-
電動車(EV)產業:預估將達 5000 億美元,較 2022 年翻倍,來自美國 IRA 法案、中國 NEV 擴張與歐洲補貼政策推動。
-
電網升級與儲能:預計總投資額約 3000 億美元,反映全球對電力穩定性與儲能需求日增。
IEA 執行主任 Fatih Birol 指出:「全球已在氣候與能源雙重轉型中邁出歷史性的一步,但差距仍存,尤其是低收入國家仍難以觸及這波清潔能源資金流。」
地緣政治與法規推動加速能源轉型
IEA 分析指出,數項宏觀因素加速此輪清潔能源投資超越:
-
烏俄戰爭與能源安全危機:推動歐洲加速脫離天然氣依賴,強化本地再生能源布局。
-
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提供超過 3700 億美元的綠能投資誘因,助推企業轉向可再生能源。
-
亞洲市場政策轉向:中國、印度與東南亞多國正擴大再生能源設施與製造業鏈供應。
不過報告也警告,儘管全球總體投資規模成長,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僅佔清潔能源投資總額不到 15%,投資分布高度不均,將削弱全球氣候公平性。
化石能源仍未退出,油氣投資持續擴張
儘管清潔能源投資達歷史新高,IEA 指出,對化石燃料的投資在 2025 年仍維持高位:
-
石油與天然氣上游資本支出將達 5800 億美元,由中東與美國頁岩油企業主導。
-
煤炭產業投資則繼續在亞洲(特別是中國與印度)成長,年增超過 7%。
這也代表能源市場目前正處於「雙軌發展」,即清潔與化石並存的過渡期。IEA 警告,若化石能源投資未同步下降,全球將無法實現《巴黎協定》1.5°C 限溫目標。
市場與政策雙引擎能否持續?
儘管現階段成就令人振奮,分析師提醒,維持清潔能源投資高增長需政策穩定與技術創新並進:
-
利率與金融壓力:歐洲與北美再生能源項目面臨借貸成本上升問題。
-
供應鏈瓶頸:電池與關鍵材料(如鋰、鎳)短缺仍是重大挑戰。
-
電網容量限制:部分地區無法有效整合大量間歇性能源。
根據 EE‑IP 分析,儲能技術突破與「24/7 淨零供電」方案將成下一波增長驅動力。企業如 Google、Meta 與亞馬遜已開始投入長時間儲能解決方案,試圖支撐全天候綠能使用模式。
全球能源投資正寫下新篇章
截至 2025 年中,全球能源產業正迎來轉型里程碑:清潔能源不再是選項,而是資本市場與能源政策的主流目標。IEA 強調,各國必須確保這股趨勢持續擴大至所有地區,否則將形成新的能源與氣候不平等。
下一份轉折數據,將來自於實際碳排放量能否因此下降,以及是否真正推動世界向 2050 淨零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