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週報:美中角力下,台廠加速供應鏈重組與AI轉型
INDEX News|黃振綱綜合報導
過去一週(2025 年 7 月 14 ~ 20 日),台灣產業面臨全球經濟、地緣政治與供應鏈多重挑戰,也展現出科技、製造、金融與政策面的高度韌性與轉型動能。國際間,美中貿易關係持續變化,美國川普政府延長「對等關稅」政策暫緩期限,並進一步公告對14國的新關稅清單。這波政策不只影響全球經濟,台灣製造業也加速啟動「美國製造」布局,包含半導體、ICT、代工等關鍵產業紛紛加碼在美投資,以因應關稅風險與國際市場需求。
在半導體產業,台灣科技大廠持續擴大海外投資、深化技術自主與全球供應鏈整合,以鞏固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國內外對於AI晶片、關鍵礦產、稀土資源等戰略物資的爭奪越趨白熱化,美中兩大陣營以「晶片換稀土」為核心展開談判,這不僅牽動台灣半導體及相關產業的未來發展,也讓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角色更加關鍵。
供應鏈方面,台灣製造業正從「效率導向」逐步轉向「韌性與彈性優先」,產業聚落重組與數位轉型成為企業生存關鍵。包括電子、車用、機械等傳統產業,都面臨急迫的綠色轉型與數位升級需求。此外,台灣即將進入「排碳有價」時代,碳費徵收啟動預期將改變產業成本結構,促使更多企業投入減碳與永續發展。
金融市場方面,新台幣升值趨勢對外銷產業與壽險業造成獲利壓力,但國內資本市場仍維持一定熱度,大型科技、傳產與金融公司持續受到投資人關注。
在社會與產業環境層面,台灣也面臨「大都更時代」的轉型契機,都市更新與產業升級同步推進,為建築、營造與相關產業帶來新商機,但實務推動上仍須克服法規、資金與居民共識等挑戰。
台灣 7 月 14 日 ~ 20 日產業重大事件分點整理
AI與半導體、電子產業
- 台灣AI新十大建設啟動,著重矽光子產業:國科會聯合十餘家本土業者推動AI技術應用與關鍵基磐產業,強化台灣在全球AI供應鏈的競爭力。
- 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全球擴產,供應鏈受惠:台積電加速在台灣、美國、日本、歐洲等地興建25座新廠,帶動本土設備、材料、工程服務業者營運成長。
- 輝達AI晶片部分鬆綁,美中「晶片換稀土」談判持續:美國調整部分高階AI晶片對中出口管制,並以稀土資源談判制衡中國,牽動全球晶片與礦產供應鏈。
- 資安威脅升溫,半導體產業成攻擊目標:國際資安報告示警,中國駭客針對15~20家台灣半導體大廠發動精密攻擊,威脅產業數據與商業情報安全。
傳統與新興產業
- 台灣首宗國際森林碳權專案啟動:本土三家企業共同在南投推動依國際VERRA標準的森林碳移除專案,回應國際綠色法規與淨零排放趨勢。
- 台泥子公司高雄電池廠火災停工:台灣三元能源科技位於高雄的電池廠發生火警,導致部分產線暫停,相關單位調查事故原因與環保影響。
金融與資本市場
- 台股市值突破一兆元企業增至八家:包括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台達電、富邦金、廣達、國泰金與中華電信,反映外資回流與企業基本面強勁。
- 主動式ETF掛牌,強化資產管理中心地位:金管會開放主動型ETF,安聯台灣高息成長ETF(00984A)於7月14日上市,提升台灣金融市場創新與國際化。
零售與企業治理
- 新光三越董事長吳東昇續任:歷經家族內部接班協商,經營團隊確認,有助企業策略延續與市場布局。
國際經貿與產業政策
- 台美關稅協商進入關鍵階段:美國延長10%關稅暫行期至8月1日,台灣政府與產業界持續爭取有利條件,維護出口利益。
- 歐盟組聯盟抗美關稅,影響台灣出口結構:歐盟與日本、加拿大等國合作因應美國新一輪關稅,牽動全球貿易規則與台灣出口佈局。
- 供應鏈重組加速,台廠赴美投資成趨勢:受川普「美國製造」政策與關稅影響,台積電、鴻海、廣達、和碩、仁寶等科技大廠持續加碼美國設廠,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並貼近市場需求。
展覽與產業動態
- 台灣國際運動及健身展登場:本土運動科技、健身器材與智慧穿戴裝置業者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反映產業復甦與創新能量。
- 新上櫃公司核心戰略產業占比提升:今年新掛牌18家上櫃公司中,8家屬資訊、數位、民生、戰備等核心戰略產業,顯示資本市場支持未來成長型產業。
創新與智慧產權
- 創新技術博覽會與智慧產權活動開展:經濟部與智慧財產局推動專利、商標申請與技術交流,支持企業升級與國際專利布局。
其他產業議題
- 碳費徵收即將啟動,產業排碳進入有價時代:政府預計推動碳費制度,促使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因應國際減碳壓力。
- 大都更時代來臨,推動困難仍待克服:都市更新成為產業與政策焦點,但執行面挑戰多,需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
以上為本週(2025 年 7 月 14 ~ 20 日)台灣綜合產業的重大動態與趨勢整理,提供讀者快速掌握產業關鍵發展脈動。
上述資料為網路整理,如有錯誤、更新需求,或發現內容需修正,請通知記者或相關單位進行查證與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