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具成海洋生態隱形殺手 漁業署帶動刺網漁業轉型維護漁業資源

圖說:漁網(圖片來源:Pexels)

臺灣四面環海,漁業活動相當興盛,但漁具不當使用往往造成過度捕撈和破壞棲地等情形,甚至纏在海底的漁網便成為海洋廢棄物,進而影響漁業資源。近年來,海洋資源受到重視,漁業署意識到台灣漁業漁具使用產生海洋環境破壞的問題日益嚴重,在追求平衡產業和生態的狀態下,與漁民多次溝通並制定相關規範,希望能有效維護台灣漁業資源。

甚麼是刺網漁業?

一般我們所聽到「流刺網」捕魚法便是刺網漁業最常使用的一種方式。刺網漁業通常於近海捕捉,主要根據刺網水層深淺和漁法分成「底刺網」、「浮刺網」、「流刺網」、「圍刺網」四大類型。臺灣近海漁業較常使用的是「底刺網」和「流刺網」。其中,流刺網主要捕捉洄游性魚類,其原理為上頭有浮標,下頭有重錘,主網投入海中後撐開與水流橫切,在水表游動的魚碰到刺網的「刺」就會卡住身體。而另一種底刺網則是會用錨將網固定在沙質海床或珊瑚礁區,如果碰上漁網纏繞無法收網的情形,漁網便經常遭到棄置,影響周邊海洋生物卡網死亡。

臺灣的刺網漁業

刺網漁業向來被認為是漁獲選擇性低、混獲率高的漁業。漁業混獲捕撈的情形不只是海洋資源濫捕,更危害到生物多樣性。由於刺網漁業在臺灣是屬於家計型漁業,政府和漁民近年來為環境和產業平衡進行過多次協調與討論。而因應日益嚴重的漁廢問題,漁業署配合行政院海委會110年核定的「向海致敬」計畫,當中「海岸清潔維護計畫」,預計針對漁具源頭進行管理,維護沿海棲地環境。

圖說:刺網漁具示意圖(圖片來源:翻攝自行政院漁業署「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草案」)

輔導刺網漁業轉型計畫

針對管制規範,漁業署自2020年起已預告「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草案」,今年已針對沿海及離島14個縣市縣市進行宣導,預計於七月份強制執行。主要推動漁具實名制,明文規範漁業漁具須標示漁船統一編號,並建立流失通報機制,若無標示者將進行罰鍰處分。除此之外,自106年起漁業署便積極呼籲將刺網漁業轉型為一支釣、曳繩釣等較為友善的漁法,並不再核准新增兼營刺網漁業漁船艘數。

維護永續海洋資源

刺網漁業因高效率、操作容易、省能源、成本低的優點,且不需要複雜機器配合,一直是入門漁業的作業方式,在相關規範制定之前,臺灣刺網漁業船數占全國漁船一半。國際已明文規定禁止在公海使用刺網漁法,歐美各國也紛紛響應。透過近一年來的宣導,漁業署也表示有陸續減少船隻數,許多縣市皆有不錯的作為。漁業署希望除了規範外,鼓勵漁民將海上作業產生的廢棄物或廢棄漁網帶回港內回收,減少對海洋環境的破壞,才能有永續的資源能夠使用。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