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漁業是永續海鮮的正解?從鮭魚產業看海洋生態危機

圖說:鮭魚肉(圖片來源:Unsplash)

近期引起海洋環境議題熱議的《海洋陰謀》紀錄片,由英國電影人阿里·塔布里齊(Ali Tabrizi)所執導。其中,不僅談到海洋環境濫捕問題,同時也對身為地球公民的我們和政府團體等人,提出何謂「永續漁法」的定義。舉大家生活上最有感的例子來說,大家所喜愛的鮭魚,其背後養殖漁業產業的利益和海洋環境汙染產生的衝突,是我們身為食用者也必須認知及反思的問題。

養殖漁業=永續漁業?

許多人認為,既然有濫捕漁獲的情形,為何不直接做養殖漁業就好?養殖漁業既不會危害野生物種數量,還能大量提供漁獲減少混獲的情形,並提供穩定的漁獲來源。看似永續的做法其實背後藏有更大的隱憂。看似解決生態鏈的動盪,其實不然。以鮭魚為例,養殖一公斤的鮭魚,需要兩公斤的小魚加工飼料才有辦法長成。所以養殖漁業的真相其實是捕撈小魚餵養大魚,來彌補商業魚貨的缺口,更加造成海洋生態鏈嚴重的負擔。再者,魚的排泄物和餌料若沒有經過妥善處理,對當地海洋環境而言亦是一種污染,而這樣的水質環境還會造成魚類出現病徵,如海蝨等感染症狀。

吃下肚的鮭魚其實來自養殖漁業?

台灣人非常喜歡吃海鮮,尤其鮭魚更是大眾喜愛的水產。根據海關出口統計,台灣2020年進口鮭魚產品共計一萬八千噸,總價值高達51.5億台幣(資料來源:台灣社會動物研究會),這些鮭魚通通來自養殖漁業。大家不必感到震驚的原因在於,全球目前將近50%的海鮮來自養殖漁業。在這樣的情形下,世界上有無數的養殖漁場正在進行上述提到的養殖方式,且消費者並不清楚其運作的過程。然而,鮭魚屬於洄游性魚類,基於遷徙本能,可能會在箱網內原地打轉,與其他魚隻摩擦導致魚體受損。

為了符合經濟效益,這些養殖場通常飼養密度很高,鮭魚會因為排泄物或受損的魚體產生感染和免疫力下降等問題。業者為了緩解此情形,多數使用化學藥品或熱水治療,在這個不符合原本生存環境的高壓條件,往往造成鮭魚的死亡。在業者投入抗生素等化學藥品管理漁場的同時,周邊海洋已產生一定程度的汙染。根據農糧署(FAO)2018年發表的全球漁業報告,全球漁獲有三分之一在上桌前就遭浪費,包括扔回海裡和來不及使用就腐爛的情形。在上述的養殖漁業體制下,這種漁法被許多專家認為是浪費食物的行為。

圖說:鮭魚為洄游性魚類(圖片來源:Unsplash)

鮭魚肉不是橘色的原因

雖然市面上大家都可以見到顏色鮮豔的鮭魚,但通常養殖的鮭魚肉都成灰白色,因此業者會摻入天然蝦紅素到飼料中為鮭魚增色,魚商和飼料業者也因應而生「肉色色卡」,在各國食安的規範下調整鮭魚的肉色。

身為消費者該如何選用「永續海鮮」

對於愛好海鮮的我們,面對鮭魚龐大的市場背後數以萬計的漁場,要如何判定實用的鮭魚是否符合永續漁業?專家建議,雖然目前國際上的永續漁業標章認證也無法保證獲取漁獲的方式是否符合永續漁法,但消費者可以在選購漁獲時詢問捕撈方式,透過消費者凝聚共識讓業者產生警覺,比強硬的法規可能來的更加有效。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