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致敬 原住民阿美族的海祭文化

圖說:花蓮縣豐濱鄉阿美族港口部落(圖片來源:花蓮縣豐濱鄉官網)

在課本中大家所認識的「高山族」阿美族群,其實他們的生活不只與山地緊密相連,海洋文化亦是阿美族沿海部落重要的傳承精神。這些東海岸地區的部落不只有著淵遠的海洋信仰,更各有特色的「海祭」儀式,充分展現族群的社會倫理制度和對大自然的崇敬。

阿美族和海洋的關係

阿美族群主要分布於台灣東部,由於東部沿岸地形多變,阿美族根據不同地理位置發展出略有差異的文化儀式。就文化意義上來看,阿美族認為自己的祖先便是乘船從海上而來。不管是在祭祀、舞蹈還是日常生活,可以發現海洋元素占了族群信仰和生活很大一部分,甚至。就連婚喪喜慶儀式的前後,族裡的成員都會共同到河邊或是海邊捕魚作為從儀式返回日常生活的活動。

阿美族的海祭

如前面所述,阿美族各部落的祭儀不盡相同。對阿美族來說,廣義的「海祭」有很多種形式,如有八年一次的「船祭」,用來紀念來自海上的祖先及神明,或是在五六月間帶著酒、肉和麻糬到海邊祭神的儀式,祈求漁獲豐收和出海平安。對阿美族而言,山和海是一體的完整空間,依山生存卻也崇敬海洋之神。在這之中與海洋密切依存的港口部落,便是許多學者探討海祭的主要聚落。港口部落的海祭可視為「求魚祭」,族人匯到秀姑巒溪出海口祭拜海神,男人在祭拜完畢後便開始下海捕魚直到隔日。然而,過去在儀式過程中,港口部落嚴格規定女性不得參加海祭活動,認為女人參與海祭魚況不佳,現在因除族群內部人口結構及觀念改變而漸有女性參加。至於漁獲分配,則是在男人捕撈上岸後依據族群里階級進行配發,有剩餘的魚肉才會往下面的階級傳遞。

從港口部落的祭儀中可以觀察到,海祭不只是酬謝海洋之神,同時維繫族裡的倫理制度,同時也是凝聚族人向心力的活動,許多部落有為青年更能夠透過捕魚活動得到長老的指導和讚美。

大海是一座冰箱

阿美族的漁業過去以持魚槍潛水刺魚和撒網捕魚為漁獵方式,近年來因周圍環境開放商業捕魚,導致海洋裡漁獲資源大減,更使潛水捕魚這項文化和技能逐漸流失。對於阿美族而言,他們將海洋視為冰箱,裡面充滿各式各樣的漁獲食物。若是能憑自己的實力取用,則應該心懷感激,同時也應該留意大海潛藏的危險。過去海祭所捕撈上岸的漁獲都必須在當時食用完畢,由階級最高的長老先享用,剩餘再依序分配,若最後真的有剩才會拿到其他部落交換。簡而言之,在捕魚的文化裡不允許資源浪費,表示對海洋的尊敬。

目前還有在從事捕魚的阿美族都深切的感受到漁業資源早已不如過往豐沛,然而商業漁船仍有過度捕撈的情形。反觀阿美族漁人因政策規定的限制,無法攜帶魚槍潛水打魚,導致加速這項技術和文化逐漸凋零。海祭對阿美族來說,從來都不只是儀式,而是不斷提醒族人必須在取用和維護海洋資源間保持平衡,才能讓海洋資源永續循環。

◎網路資料參考:

蔡政良〈東海岸阿美族海祭的社會與生態意涵〉

李暉〈港口阿美族的海洋知識觀〉

臺灣原住民資訊網〈阿美族捕魚祭〉

文化部〈臺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