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抓誤入歧途的魚 傳承百年的被動式漁法

圖說:澎湖雙心石滬(圖片來源:網路資料照)

近年來海洋資源枯竭的情形受到各國政府及漁民關注,然而在商業捕魚和環境保育面經常產生衝突。而在眾多漁具之中,大多皆以漁船出航使用網具作業。不過在先人傳承的捕魚方法中,確實有被動式的捕魚方法,且至今仍持續被地方漁業所使用,就是有海上迷宮之稱的「定置網漁法」。

網具不能「移動」的被動式漁法

臺灣的定置網漁法其實從日本傳入,而日本人使用定置網漁法已有500年以上的歷史。定置網的基本定義其實是在沿海海域設網,網具呈陷阱狀結構,敷設範圍約在水深15-45公尺的水域。主要捕撈對象都是洄游性魚類居多,利用洋流和漲退潮的海水將魚群困在定置的網具中。

在法令和定義上,定置漁具因海水流動飄移屬正常情形,但如果在捕撈漁獲時,使用「移動」網具的方法,則該漁法不能被稱為「定置漁法」。這種被動式漁法在台灣已有百年歷史,本島合法定置網漁場主要分布於台灣東部,其中又以宜蘭和花蓮居多,澎湖則是外島中最多定置漁場的區域。

圖說:漁民處理定置漁網(圖片來源:Unsplash)

多元的定置網具

定置網其實並非單一的網具形式,根據網具形狀和大小,又可以分為台網、落網、待網、建網、升網、棚堰、魚礁及石滬九種形式。臺灣最常見的落網漁法,以能遮斷魚道的垣網、運動場網、登網及箱網分段誘導魚群進入漁獲處,因為漁具規模大所以捕撈效率高,是目前定置網漁法的主流作業方式。臺灣除了花蓮和宜蘭主要使用定置網捕獲鰹魚、白帶魚、鬼頭刀等魚種,澎湖鎖港地區亦為定置網的主要場域,而當地著名景點「雙心石滬」亦屬於定置漁法的一種。

定置網漁法的優點

雖然目前尚無完全符合環境永續的漁法,不過定置網漁法被認定為在各網具漁法中,最貼近永續概念的作業方式。由於定置網具耗費能源低,且為「被動式」漁法,不易造成濫捕的情形,對生態鏈影響較小。此外,定置網因長期固定於水中,還能兼具魚礁的作用,形成生物新的棲所。從產業面來看,定置漁區離漁港距離較近,送至市場的漁獲新鮮度高,有較高的利潤,漁民不須經常出海,配合定置網固定作業時間,且工作環境危險性低,年老的漁民亦可參與。近年來,為使民眾親近海洋,部分漁村開放觀光導覽,定置網漁業便可作為生態教育的體驗景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然而,定置網漁業十分受外在環境限制,定置網漁期大多為10月到隔年6月,因定置漁具承受不起颱風劇烈的天氣變化,因此颱風季節多為休漁期,使得漁獲量有限,同時也消耗較多人力資源,這也是無法大規模普及的主要原因。

若有機會前往漁村拜訪,不妨參觀一下沿海的定置網漁業,了解這項傳承百年的定置漁法吧!

參考資料: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定置網漁法簡介〉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解析2017-2017年澎湖鎖港定置網漁業漁獲概況〉,《水試專訊》,第67期,2019年9月。

蘇仙妤,〈海洋資源保育-臺灣定置網漁業之發展現況〉。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