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源枯竭下一步 臺灣的箱網養殖漁業
隨著捕撈漁業大量開發水產資源的情況下,海洋資源幾近完全開發,人們要連年不斷捕撈到和過去相同產量的水產愈加困難。為平衡人類對於水產消費需求增加,並確保水產能穩定供給,各國沿海陸續開始積極發展養殖漁業,希望能使水產資源穩定供給,達到供需平衡。而箱網養殖是許多沿海地區採取的方式,是臺灣一項發展中的漁業產業。
從日本傳入澎湖 臺灣的箱網養殖漁法
臺灣並非近幾年才逐漸開始發展養殖漁業,其中箱網養殖漁業的發展在民國60年由旅日華僑陳成輝,從日本引進箱網養殖技術至澎湖發展,進而使澎湖變成臺灣箱網養殖漁業主要發展地區。「箱網養殖」其實顧名思義,是使用網具在水中搭成一個個區域空間,以人工飼養的方式養殖水產。根據使用的網具和架設方式,主要可分為硬式圓形浮框式、半軟式漂浮、軟式及半下沉式四種。
這種箱網養殖漁法通常適合沒有腹地養殖,或是已有超抽地下水問題的沿海地區改以此方式建置漁場。箱網養殖較不受漁期和漁場資源的限制,若是在靠近內陸的箱網養殖通常飼養淡水魚類為主,澎湖地區則使用海面箱網養殖居多,養殖嘉鱲魚、石斑、笛鯛、烏鯮、瓜子鱲等較高經濟魚種。
陸地轉向海上 打造天然養殖漁場
箱網養殖並非一開始就執行的非常順遂,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實際探訪漁場,並參考挪威、日本等養殖漁業大國的技術,進而將箱網漁業的品質和作業方式提升。但整體而言,海上箱網養殖為陸上養殖漁業提出了解套方案。將養殖漁場移至海上,可以減緩土地破壞、改善地下水超抽情形,並使人工養殖條件更加天然。以水產品質而論,海上箱網漁業的漁場環境與天然海水魚成長的環境相近,魚肉品質也不會出現巨大的落差,有些漁場甚至搭配「定置網漁法」提供漁場生餌,形成一個小規模的生物鏈循環。
高成本高技術 箱網養殖的發展困境
臺灣因為適合箱網養殖的內灣不多,考量到箱網網具都暴露在天然環境下,因此天然災害導致的耗損經常是漁民擔憂的主因。加上臺灣夏季有颱風來襲,經造成沿海漁業破壞。不少居民選擇將箱網設置於靠陸的海域居多,此舉可能會造成潮水交換較差,自淨作用不良,或是容易受到岸邊水質汙染等問題。若是將箱網設置在開放海域,又得承擔不可控的外在風險,以及較難監控漁場等技術限制問題。箱網養殖因網具建置動輒數十萬至百萬,且汰換率高,不少漁民駐足不前,或是需要由政府進行補助,才能扎穩腳步。
箱網養殖的管理更是相較於陸上養殖更為艱辛,通常採用人工捕撈和潛水照兩種做法,但管理上精確度並不高,且容易使養殖魚群驚嚇死亡,更需消耗相應人力成本。近年政府單位及學者相繼開發人工智慧系統,盼能提升箱網養殖的監測技術,能夠有效管理養殖漁場,並能更進一步準確判斷餌料的多寡,避免殘餌造成水質汙染,提升水產的品質。
近年來箱網養殖漁業不只經營漁業,同時兼具休閒觀光功能。受到疫情影響,澎湖箱網養殖業者反應因國內銷售減少,且少了觀光客到漁場觀光,而使得產業入不敷出,高額的餌料錢幾乎難以支應。如何在技術提升的同時,同時能夠輔導漁民走入箱網養殖,或許是台灣發展箱網養殖的下一步。
參考資料: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水產養殖〉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我國箱網養殖發展概況〉
海洋委員會(補助研究),〈使用人工智慧開發箱網養殖之水產養殖自動化IoT 系統研究〉,2019年
張致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箱網養殖魚類體長監測技術〉,2020年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107 年度澎湖地區使用不同材質箱網 飼養之效益評估〉,2018年
記者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