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失智常見三大迷思:不輕忽記性變差、失智不等於失能、失智非長者專利

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 ADI 2022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罹患失智症者至 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 1億 5千 4百萬人。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成6,罹病者有年輕化的現象。預計台灣失智症患者將以每5年成長1%的速度增加,相當於每100人就有5人是失智者,隨著台灣將從高齡化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失智症將是大家無可避免面臨的社會問題。

失智症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但仍有很多人對失智症一知半解。針對一般民眾對於失智症常見的三大迷思如下:第一種狀況是,誤以為經常健忘的原因是年紀大記憶衰退,不會是失智的前兆;再者,認為失智者沒辦法生活自理,需要有人隨時在旁照護;最大的誤解是,覺得只有長者才會失智,青壯年還不用擔心。

圖說:分辨正常老化和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種慢性、持續性的疾病,常被人誤會只是老化的現象,而延遲治療時機。它不僅只是記憶力的減退,更會出現多種併發症狀,如語言能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認知功能退化,甚至嚴重影響到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常見的警訊有:記憶力減退影響工作、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喪失時間和地點的概念或判斷力變差等,這些都是常見的前期病狀。

圖說:失智症二大類型

失智症主要分為二類: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我們常聽見的「阿茲海默症」是神經退化所導致的退化性失智症,以女性病患多於男性;血管性失智症是腦血管疾病後所導致,以男性病患比女性多。如果病患同時出現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2種以上的病因,就稱作混合型失智症。而造成失智的原因不只有前面兩種,65歲以下的青壯年可能也會因為家族遺傳、慢性精神壓力或代謝性疾病等因素罹患「早發性失智症」,所以不是只有長者會失智。

圖說:失智症病程四大階段

失智症的病程有四大階段:輕度認知障礙、輕度失智、中度失智和重度失智。輕度認知障礙是指正常老化到確診為失智症的過渡期,多數是記憶減退的症狀。輕度失智階段的病患沒辦法處理複雜的事物,如規劃旅遊、使用交通工具,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還是可以自行打理。在中度和重度失智階段,患者開始認不出親友、自己,且會經常走失、喪失說話表達能力等,需要親友或相關單位協助或長期照護。從上述病程可以看到,失智者透過協助還是可以正常地與人社交和生活,失智不等於失能。 正確地了解引發失智症的原因和病症,是預防的第一步,雖然目前它沒辦法完全治癒,但及早治療是能夠延遲病症惡化,因此如何在初期自我察覺、在平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低失智症發生率,是很重要的議題。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