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作品掀起女性議題討論—〈回望電影史〉李美彌、羅佩嘉訪談

李美彌導演,少數1980年代就有機會執導演筒的女性導演,在當時就以《未婚媽媽》、《女子學校》兩部以拍攝女性議題成功躍上大銀幕,今年女性影展也特別選用李美彌導演的《未婚媽媽》作為開幕片展出,這次特別邀請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羅珮嘉和今年作品即將經典重映的台灣女導演前鋒李美彌導演一起來分享對於《女子學校》、《未婚媽媽》兩部的心得及女性影展重要的里程碑。

以前就讀屏東女中經驗成為靈感

李美彌導演說,這部片的發想其實是我學生時期在屏東女中讀書時,就曾經看過同學因為關係過於親密而被謠傳是女女戀,雖然在我看來就只是單純的情感遭人忌妒,更何況當時的社會上根本還沒有同性戀一詞出現。後來是在拍完《晚間新聞》發想主題時,發現社會上已經有不少人開始討論同性戀議題,就想乾脆以描述學生時代女性間單純的情感作為主題拍攝《女子學校》,並非刻意以同性戀視角作為主題去拍攝。

《女子學校》描述女性之間單純又可愛的情感

羅佩嘉說,自己曾經念過6年的女子學校,所以即便電影身在80年代,但相信對於每個念過女子學校的台灣女生都是共同的記憶,那種純潔的情感在當時並沒有被區分酷兒,我在看的時候也是以非常舒適的感受去觀看,對我來說就是一部描述單純又可愛的女性情感。

畢業後誤打誤撞踏入影視圈

李美彌導演說,原本高中畢業是要當修女,後來一腳就踏進了影視圈,從葛香亭前輩在58年《封神榜》中擔任場記,身邊的人聽到都很吃驚,因為我的性格跟電影圈的特質太難想像能夠連結在一起,也因為運氣非常好在封神榜內都跟日本團隊學到了非常多的經驗。

《未婚媽媽》四位女性形象都值得成為女性典範

羅佩嘉說,我從以前到現在都非常喜歡看女性電影,而由於《未婚媽媽》這部電影中四位角色女性形象都非常鮮明,對我來說就是集結四部女性電影於一身,拍攝出既豐富多元又是女性典範的議題,所以在當時要選擇當女性影展開幕片的時候毅然決然選擇《女子學校》,更重要的是經過了30年後在看這部片還是覺得議題非常時髦,雖然現在社會都提倡性別平等發展,搞不好現在的電影沒有40年前的電影還前衛、有想法。所以這也是主要想要放在開幕片的原因,希望大家都可以觀賞相互交流。

電影審查制度的限制下竟躍升10大賣座片之一

李美彌導演說,最初把《未婚媽媽》的劇本送新聞局審查的時候以敗壞社會善良風氣的原因被退件,收到消息時我感到非常困惑,畢竟劇本內並沒有討論到非常激進的內容,突然腦筋一轉,把片名改掉重新送審就通過。而身邊不少藝文界的朋友透過關係與宋楚瑜局長訴願,在宋楚瑜局長親自看完《未婚媽媽》也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片值得出版才圓滿落幕,最終也以「未婚媽媽」四個字在民生報上榮登10大賣座片之一爆紅。

羅佩嘉創始女性影展的初心

羅佩嘉說,一開始創始女性影展很大目的是因為推廣性別平權,增加女導演作品的能見度,但隨著28屆的女性影展,作品已經變得越來越豐富也是這幾年越多人關注的元素之一。

影像終會消逝,數位修復的重要性

李美彌導演說,當時魏時煜教授想介紹影視聽中心來修復我早期的作品,但我過去作品從來不會保留的習慣,在一剛開始就遇上瓶頸,後來只能說受到上天眷顧,透過電影中心找到了三部拷貝,也非常感謝由魏時煜教授從中牽線碰上王君琦執行長,在過程中都非常傾聽我們的想法從不干涉,而國家願意花不少的經費來修復早期影視作品,真是很一件不容易的事。   

羅佩嘉則表示,安妮·華達曾說:「生命是會消逝」,但其實影像也是會消逝的,唯一能夠讓消逝變成永恆的方式就只有數位修復,讓作品可以跨越世代、設備的限制讓更多人看見,也是數位修復想要傳達的理念。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