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遷因應法》實施在即,台灣如何平衡綠能發展與經濟競爭力?
【INDEX News 吳思妤】
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即將於2025年正式實施,台灣面臨如何在推動綠能轉型的同時,維持經濟競爭力的重大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該法規的核心內容、產業應對策略,以及可能帶來的經濟與環保平衡問題。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挑戰,台灣於2022年立法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並計畫於2025年正式實施。該法規旨在推動碳中和目標,強化能源結構調整,並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然而,在積極推動綠能政策的同時,如何確保產業競爭力與經濟穩定,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政策核心與碳中和目標
《氣候變遷因應法》明確訂定了2050年達成碳中和的長期目標,並規劃了逐步減碳的路徑。根據環境部的資料,法規要求主要排碳產業在2027年啟動碳定價制度,並於2030年達成碳排放減量目標。
產業應對與轉型挑戰
半導體、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被視為主要減碳對象。以半導體業為例,台積電已開始導入再生能源,並計畫在2025年達成50%電力來自綠電。然而,高昂的轉型成本與技術挑戰,仍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政策支持與產業協作
為協助產業轉型,政府推出「綠色轉型基金」,並設立專案輔導機制,協助企業進行能源效率提升與技術創新。此外,政府亦積極與國際接軌,參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國際合作,提升台灣綠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實施,標誌著台灣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邁出重要步伐。然而,如何在推動綠能轉型的同時,維持產業競爭力與經濟穩定,仍需政策、產業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協作。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