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動化浪潮衝擊美製造業 或重演中國衝擊效應
【INDEX News 劉品萱】
美國因製造業導入 AI 與機器人造成的自動化浪潮,恐重現2000年代的「中國衝擊」,引發製造就業再度大幅消失與地區經濟不平衡風險。
自動化取代傳統職位與結構性失業
美國自動化程度上升,工廠機器人使用激增,導致傳統組裝、檢驗、物料搬運等職位被裁撤。研究指出:每增加一千名工人就有新增一台機器人,製造業就業比率將下降0.2%、工資亦減少約0.42% 。此現象加劇區域失衡,使職位重心從藍領區向高學歷城市轉移 。
回顧2000年代「中國衝擊」教訓
2000–2010年因中國加入 WTO,美國製造業流失約300–600萬職位,其中2–3百萬可歸因中國出口競爭 。雖然整體失業未激增,但長期失業與薪資停滯集中於中西部與南部地區 。
AI浪潮或超越過往衝擊
如今,AI與自動化正進入知識與製造領域亟需人力的每一環。專家警告:AI衝擊或優於中國衝擊,更廣泛、深遠,知識型職位也可能被取代 。
區域與勞動結構分化風險
地區影響不均衡:高教育水平區域(如西岸與大城)易由製造轉向服務供補償,但教育低落地區將面臨結構性失業 。再加上薪資高企與勞動供應緊縮,美國恐進入勞力短缺與失業並存局面 。
保護主義無法抵擋技術波動
美方曾對中國出口商品課徵高額關稅,但高關稅無法有效替代對技術創新的依賴,而非阻擋失業,恐提高消費成本 。根據沃爾斯法戈報告指出,自動化取代勞工比提高工資更具影響力 。
再培訓與創新投資
專家主張,美國需完善再培訓機制與高科技職涯轉換政策;可借鑑丹麥等高福利國家的經驗,支援失業者成長新能力 。企業與政府需投入AI、機器維護與數據科學教育,建立與自動化共存的「混合職場型態」 。
若再不及早行動,美國將面臨第二次製造業與勞動市場劇變——這場由技術驅動的「自動化衝擊」可能比過去合作與競爭的中國造成的衝擊更深遠。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