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低階製造業衰退與自動化衝擊 劃時代就業結構重塑
【INDEX News 劉品萱】
中國低階製造業因工資上升、貿易緊張與東南亞競爭衝擊,結合自動化與人口老化,造成數百萬低技能工人失業與社會不穩,政府面臨轉型與再培訓雙重挑戰。
低階製造業衰退與自動化加速
中國曾以低成本勞動力主導全球鞋類、紡織等低階製造業,但近年來,由於工資上升、貿易緊張與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等競爭,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全球市佔率大幅下降。過去十年間,鞋類出口市佔率下降了10個百分點,大量傳統工廠關閉,數百萬低技能工人失業。
自動化與人口老化引發結構性失業
為應對勞動力短缺與提升生產效率,中國加速導入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數據,2023年中國工廠安裝了創紀錄的176,000台工業機器人,占全球需求的51%。然而,這些技術主要取代了低技能工人,特別是年齡較大或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導致大量失業與社會不穩。
再培訓與高科技產業無法完全吸納失業勞動力
儘管政府推動再培訓計畫與高科技產業發展,如人工智慧、電動車等,但這些新興產業所需的技能與傳統製造業工人存在差距,且就業機會有限。研究指出,過去十年間,中國製造業密集型部門減少了約740萬個工作機會,紡織製造業僅在2011至2019年間就減少了40%的就業機會。
社會風險與政治挑戰升高
大量低技能工人失業,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外來務工人,未被官方統計所涵蓋,導致消費需求下降與貧富差距擴大。根據中國勞工觀察(CLB)的數據,去年中國製造業勞工抗議事件激增至十年來的高點,達到452起,主要由於工廠關閉、搬遷與工資拖欠等問題。專家警告,若不有效平衡自動化與包容性就業策略,中國可能面臨長期的經濟與社會動盪。
政府面臨轉型與再培訓雙重挑戰
中國政府積極推動高科技產業與再培訓計畫,以應對製造業轉型帶來的挑戰。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仍有限,無法完全吸納大量失業勞動力。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教育與技能培訓,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以促進勞動力的結構性轉型,減少社會不穩定風險。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