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再添新利器 紅樹林植林、海草復育2項藍碳方法學審議通過

  今(24)日環境部「溫室氣體抵換專案暨自願減量專案審議會」正式通過由農業部與海洋委員會共同撰擬之「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等兩項海洋碳匯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此舉將為國內海洋碳匯專案申請與執行提供全新的操作工具,為臺灣海洋碳匯發展揭開新篇章。

紅樹林植林維持碳庫 海草復育提升藍碳潛能

  此次通過「紅樹林植林」方法學係透過專案邊界內種植紅樹林,以提升有機碳儲量。此方法適用於人為型濕地,例如閒置鹽田、養殖池或埤塘等,但要求專案在執行前兩年內無產業活動,同時避免因專案導致相關產業外移。專案執行時需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紅樹林樹種,並搭配管理水文、調節沉積物、控制鹽度、改善水質等輔助措施,確保紅樹林順利生長並強化增匯效益;此外,必須防止紅樹林向邊界外蔓延。而「海草復育」方法學則透過海草種植,提升海洋或海岸型濕地、人為型濕地之有機碳儲量,併透過管理水文、增加沉積物供給、調節鹽度、改善水質等配套措施,營造有利海草生長的環境;專案邊界內除基於保護海草之必要措施外,不得進行生物移除,以確保碳儲存在生態系統中。各專案活動執行前應確保土地使用合法性並進行環境衝擊分析及公眾意見蒐集,並以專章呈現相關分析,可達對自然碳匯永續與環境兼容,並增進社會與民眾的接受與支持,另環境衝擊分析建議可依照海洋委員會「海洋生物復育措施執行辦法」進行分析,並納入計畫。

藍碳治理再升級 產官學界攜手邁向淨零新里程

  農業部積極完善相關方法學,期提供業界取得農業自願減量額度之工具。自願減量國內碳匯方法學除既有的「造林與植林」方法學外,自去(113)年迄今,已新增通過林業類別之「加強森林經營」、「竹林經營」及農業類別「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方法學」等碳匯方法學,展現農業部門對於推動自然碳匯之重視。農業部表示,海洋碳匯亦是臺灣2050淨零轉型路徑中的關鍵一環,這兩項方法學的通過,將有助於引導更多企業與團體投入海洋碳匯專案註冊與實施。農業部也積極推動海洋碳匯專案活動與企業ESG專案之結合,並攜手各界推動藍碳示範場域。此舉將加速藍碳價值的落實,為臺灣邁向永續淨零注入新動能。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