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逃避治療到重返家庭!長效針劑穩住思覺失調 政府醫療攜手接住病友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辰瑞報導】「我不是應該坐在診間裡看門診嗎?」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陳力源說,為了讓一位深陷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小美(化名)願意接受治療,他走出醫院、親自前往旅館,甚至曾與社工、個管師一起在農田邊守候,只為找到她。
小美曾是百貨櫃姐,卻因長期宗教與被害妄想的影響,失去工作、與家人決裂,只能獨自帶著年幼女兒住在旅館,生活陷入困境。更令人擔憂的是,女兒也因長期處在緊繃環境中,開始出現精神症狀,國中開學後遲遲未報到,才讓這對母女的情況被發現。
社政與教育單位雖然曾經介入,卻受限於法規與小美強烈的不信任,難以有效協助。最後透過彰基醫療團隊的積極努力與耐心溝通,才逐步取得小美信任,展開治療。
每季一針的穩定力量 讓妄想逐漸遠離
陳力源主任回憶,小美剛開始接受治療時,妄想症狀極為嚴重,對話內容大多圍繞著受害經驗,將生活瑣事都與妄想連結,幾乎無法溝通。所幸在施打每季一次的長效針劑後,妄想症狀明顯改善,經過住院與門診治療,小美已順利回到原生家庭生活。未來若能使用藥效維持時間更長的「越長效針劑」,病況有望更穩定,也有機會逐步回歸職場與正常生活。
幻聽、妄想別輕忽 當心是大腦在發出求救訊號
為讓社會更加認識思覺失調症,彰基特別在5月14日舉辦衛教記者會,邀請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陳亮妤、彰化縣衛生局副局長蕭惠玲與醫政科劉慧君科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長陳穆寬教授與精神醫學部陳力源主任、彰化精神健康學苑吳潮聰會長、彰化康復之友協會林青江理事長等多位貴賓,呼籲民眾正視腦部疾病。陳力源主任指出,小美的故事只是眾多患者的縮影,許多家庭仍將精神疾病誤認為是「中邪」或與宗教有關,導致延誤就醫。
將正確觀念帶進社區 醫療團隊主動出擊
彰基積極響應衛福部推動的「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由醫療團隊主動走入社區與病患家庭,不再等人上門,並在必要時依《精神衛生法》啟動強制治療程序。陳力源主任提醒,若家人出現妄想、幻聽、退縮等症狀,應思考可能不是情緒問題,而是大腦在求救,及早就醫才能爭取黃金治療期。
反覆發作恐傷腦功能 規律用藥是關鍵
思覺失調症若反覆發作,恐對腦部功能造成損害。陳力源主任指出,長效針劑可提升患者服藥穩定性,在治療上發揮關鍵作用。國內研究顯示,從「每月施打」改為「每季施打」的長效針劑後,病人一年內平均住院天數減少近五成,醫療花費也顯著下降,不但減輕健保負擔,也大幅提升病友生活品質。
政府補助長效針劑 強化病友社區支持系統
陳亮妤副署長說明,為強化對精神病患者的照護,政府自111年起針對精神科長效針劑編列27億元專款,逐年提升使用率,至113年專款使用率已逾九成。研究顯示,長效針劑能有效降低服藥中斷、復發率、急診率、再住院率與死亡率,是思覺失調症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藥物補助,政府也同步推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與病友自立據點建置,讓病友能在社區中穩定生活、有尊嚴地回歸社會。
【延伸閱讀】
精神科專家倡議長效針劑治療:健保專款支持,有助優化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治療
長效針劑 vs 口服藥物 哪種更能預防思覺失調症患者再住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