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小孩愛說「不要」快氣炸?心理師授5招助爸媽穩情緒 溫暖陪伴孩子成長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看著孩子從只會咿咿呀呀的小嬰兒,到能夠自己行走、說話,必定是讓父母感到欣慰的時刻。但等等,為什麼過去那個乖巧聽話的小朋友學會了反抗、不配合,動不動就開口說「不要」?黃閎新臨床心理師指出,孩子約兩歲時就會逐漸有自主的想法,對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都會開始有自己的意見,這些讓父母頭痛不已的行為,其實是孩子開始發展自主性的表現,他也為家長列出應對和管理情緒的方法,幫助大家順利度過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孩子反抗先別生氣!「這樣做」轉移注意 避免情緒失控

黃閎新心理師建議,爸媽們首先要學習的是「覺察自己的情緒」,育兒過程中出現心情低落、疲憊、煩躁等反應,其實都很正常!面對幼兒的反抗,與其雙方陷入無止盡的拉鋸戰,家長不妨先回頭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若感到自己快要失控,可以先暫停當前的活動、做深呼吸,讓自己有緩衝的時間。接著可以短暫離開現場、喝杯水、看看手機轉移注意力,或是到陽台透透氣,都能幫助自己恢復平靜。

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 用安撫、擁抱給予溫暖

接著,要「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黃閎新心理師指出,孩子說「不要」,不代表他們是故意要對抗父母,而是正在學習「我有選擇權」這件事。當孩子拒絕某件事時,不如試著蹲下來、理解他的想法,例如睡前的鬧脾氣,或許只是因為孩子想再多玩一下,還沒有做好睡覺的準備。

孩子尚未具有快速調適情緒的能力,使得有時候他們的情緒來得快、去得又慢。黃閎新心理師建議,這時爸媽可以「保持冷靜,不急著講道理」,選擇溫柔的陪伴方式,例如靜靜地坐在地上、輕拍孩子的背,或是給予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旁。

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 攜手尋找雙贏解方

有些孩子其實也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會這麼生氣、抗拒,因此家長也要適當「給予孩子情緒上的安慰」。黃閎新心理師表示,相較於責罵或懲罰,協助孩子認識、調適情緒更為重要。「你現在是不是覺得還不想睡?」「我知道你很想再玩一下,但我們可以約定,明天再玩,好嗎?」用溫柔的方式與孩子溝通,都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並處理自己的感受。

黃閎新心理師也指出,當孩子的反抗開始讓家長感到挫折時,應該要「彈性應對,不要陷入對峙」。家長可以換個思考角度,尋找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方。他舉例,如果孩子不願馬上睡覺,爸媽可以提前預告睡眠時間、事先約定讓孩子選一本故事書作為睡前儀式,或讓他自己決定要先刷牙還是先換睡衣,如此一來既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也維持了必要的生活秩序。

​孩子的「不要」是成長必經的歷程,也是學習獨立思考的開始。黃閎新心理師提醒,如果家長們能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用更穩定、有愛的方式陪伴孩子,就能讓他們在獲得理解與支持的環境中,逐漸掌握調節情緒的能力。

【延伸閱讀】

孩子拖延、不聽話? 專家:「掌握這個觀念」親子關係更緊密

孩子成長 父母溝通也要升級!用對方式修復「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