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患腸病毒重症風險仍高 疾管署籲:務必落實衛生防護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疾管署在8日表示,上週無新增腸病毒重症或死亡病例,上週二所公布的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經檢驗後,確定感染伊科病毒11型,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6月29日至7月5日門、急診就診共計6,772人次,與前一週的6,877人次相當。

近四週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今年累計仍為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6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8例,及克沙奇B5型1例;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另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仍為6例,其中5例死亡個案,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

伊科病毒11型感染應已達高峰 8月有望患者減少

疾管署指出,以目前的資料來看,伊科病毒11型導致的腸病毒感染高峰,應已在6月時達到高峰,近期感染人數雖仍多,但隨著醫療界對伊科病毒11型的診斷經驗越多,8月時也許可看到患者數量下降。

此外,疾管署說明,因應近期腸病毒疫情,綜合整理國內外資料,並邀集專家廣泛討論,及參考專業醫學會建議,已完成「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重點包含:

  1. 宣導孕婦在生產前應加強防護措施,避免產前感染。
  2. 詢問母親分娩前14天及同住家人(含幼兒)是否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以及早進行新生兒處置。
  3. 加強監測新生兒發病早期症狀及肝指數、凝血功能等,並納入電解質失衡和腎上腺出血。
  4. 針對新生兒、未滿三個月具高風險因子(如早產等)之嬰兒,授乳母親若疑似感染腸病毒,建議與醫師討論最佳哺乳方案,可考慮暫緩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

且疾管署提醒,目前社區監測檢出腸病毒型別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近期仍呈上升趨勢,提醒準媽媽於生產前後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並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

暑期出遊增加感染風險 須多留心環境清潔

在暑假期間,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兒童遊樂場所等工作人員與家長,應加強環境衛生,定期消毒物品表面,避免帶幼童進出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並務必教導幼童落實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有症狀,應避免接觸孕婦及新生兒,以確保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 若病徵出現須立刻就醫

疾管署指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

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中若有嬰幼兒,就要特別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就須儘速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延伸閱讀】

腸病毒肆虐再添1死!新生兒染疫併發重症6天病逝

四歲女童突走路慢又痛? 竟是染「腸病毒」造成橫斷性脊髓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6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