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下女性躁鬱症患者自殺率高達76.8 倍! 醫揭防治重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是重度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自殺風險較常人高出 15 至 30 倍,自殺長期居其主要死因之一。雖然醫療進步已延長躁鬱症患者壽命,但自殺風險仍不容忽視。以往研究多聚焦整體族群,對不同年齡層的差異探討不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與臺北醫學大學團隊,運用全國健保與死亡資料庫,進行大規模巢式病例對照研究,成果已刊登於《European Psychiatry》(2025)。

30歲以下風險最高 女性自殺率更驚人

研究第一作者林月屏醫師指出,躁鬱症患者自殺風險隨年齡上升而降低,30 歲以下患者的自殺標準化死亡比(SMR)高達 47,為一般人的 47 倍;60 歲以上雖降至 9.5,但仍偏高。值得注意的是,30 歲以下女性自殺風險更達 76.8 倍,需特別關注與介入。

不論年齡,自殺前 3 個月內出現憂鬱發作的比例明顯上升,顯示憂鬱症是自殺前期的關鍵因素。40 歲以下族群,失業狀態也顯著提升自殺風險,突顯生活壓力的重要影響。

各年齡層危險因子不同 防治策略應區分

研究也發現,30 歲以下患者,藥物與酒精合併使用與自殺風險明顯相關;40 歲以下族群,非特定心臟疾病與自殺風險增加有關。中年 50 至 59 歲族群若罹患肺炎,會明顯提高自殺風險;60 歲以上則以焦慮障礙為主要風險因子。

通訊作者郭千哲醫師提醒,治療躁鬱症時,不僅需關注精神症狀,還要評估患者的身體疾病、物質使用與社會經濟狀態。年輕患者應強調工作支持、降低藥酒影響;中年患者則重視心肺疾病與感染管理;高齡者則要積極治療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

建立分齡防治策略 降低自殺風險

郭千哲醫師強調,年齡分層的自殺防治策略極為重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制定介入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躁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此研究為公共衛生及精神醫療體系,提供寶貴的科學依據與實務指引,協助更全面推動自殺預防。

【延伸閱讀】

影音書揭秘何謂「躁鬱症」!台灣精神醫學會籲破除疾病迷思 攜手助病友

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 「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成治療新解方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5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