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猝死無預警 七旬老翁「燒心」撿回一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73 歲林姓男子近期反覆出現心悸、胸悶,甚至眼前發黑險些昏倒,先後在柳營奇美、佳里奇美就醫,診斷為「心室頻脈」。這是一種高風險的致命性心律不整,若未即時處理,恐引發猝死。經分級轉診至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志憲接手,透過「心導管電氣燒灼術」消除異常放電源頭,穩定病情。
植入新型去顫器 降低手術併發症
林志憲醫師考量病人年齡、體型及整體病況,建議植入新一代「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 ICD)」。與傳統 ICD 將導線直接插入心臟不同,EV ICD 導線置於胸骨下方,主機安置於左腋下胸壁,能有效減少感染、血管堵塞、心臟穿孔等併發症風險。手術過程約 1 小時 40 分,術後觀察 1 天即轉普通病房,第 2 天順利出院,目前持續追蹤,恢復良好,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心因性猝死突如其來 高危險群應積極預防
林志憲醫師提醒,心因性猝死常在無預警下發生,尤其對曾發生過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因性猝死,或有心肌梗塞後左心室功能低下(≤35%)、遺傳性心律不整(如長 QT、Brugada 症候群)、嚴重心肌病變(如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都是極大威脅。
預防心因性猝死 新一代 EV ICD技術列治療指標
過去傳統 ICD 雖能預防猝死,但有著導線磨損、血管感染等長期風險。新一代 EV ICD技術,不僅植入更安全,設備壽命也更長,降低後續維護困擾。此技術已獲美國、歐洲與臺灣心臟學會列為預防心因性猝死的重要治療指標,未來預期可成為高風險族群的優先治療選擇。
林志憲醫師強調,心臟病猝死防治,除了靠藥物與手術,更重要的是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定期心臟檢查、早期發現心律異常,才能大幅提升存活率、守護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心因性猝死防不勝防? 醫:這些族群有辦法
她慶生後「急性心臟衰竭合併心因性休克」 新型心臟幫浦挽救重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6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