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不只需要治療 醫:社會的包容與理解更重要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近期熱播劇《我們與惡的距離Ⅱ》透過多元角色描繪精神疾病樣貌,引發社會對病人、家屬與醫療現場的關注與省思。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副院長林俊媛表示,精神病人在初發病時常出現幻聽、妄想等症狀,並與親友疏離甚至發生衝突的傷痕,往往難以迅速修復,即便治療好,重返生活也不容易,他們面對的不僅是病情控制,更有生活重建、社會眼光與自我接納的挑戰。
住院期間以治療和控制疾病為主 出院才是挑戰的開始
在病人住院期間,以疾病控制為主,但出院後病人需面對更複雜的生活挑戰,包括症狀管理、日常生活安排、家庭關係修復、職場回歸、社交恢復以及心理調適等。如果返回社區以後,能夠有良好的家庭與社區支持,多給予關懷與協助,鼓勵維持治療,病人多數可以維持病情穩定,甚至有點憨直可愛,不像在社會新聞中成為社區擔憂的對象。
林俊媛副院長指出,社會對精神疾病仍有汙名化的現象,許多病人及家庭因害怕被標籤而隱瞞病情、拒絕資源,居家護理師常遇到家屬要求更改訪視時間或避免穿制服前來,就為了不被街訪鄰居發現。然而,真正的康復不僅是病情穩定,更需醫療、心理、社會與家庭的多面向長期支持,才能幫助病人順利回歸社區生活。
即便治療和篩檢已有長足進步 精神疾病仍需社會的包容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認為,現代精神醫療已有長足進展,從長效針劑的推行、減少服藥不便,到高風險族群的早期篩檢與介入,精神復健機構的普及以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與關懷據點的設立,都為病人提供更穩定、多元的支持。
但在醫療之外,病人更需要的是一個理解與包容的社會氛圍。唯有當大眾能以平等心對精神病人,不再帶著異樣目光審視,病人才能穩定治療、重拾信心,活出自我。丁碩彥院長也呼籲社會大眾,精神病人不僅是病人,更是需要支持與陪伴的,當我們願意與他們並肩同行,與偏見拉開距離,也將更靠近一個充滿良善與希望的社會。
【延伸閱讀】
推動心理衛生議題 降低心理不健康與精神疾病風險
會得精神疾病是因為不知足? 臨床心理師告訴你背後心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57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