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部桃研發「手部衛生行為監測系統」 監督醫護落實洗手防院內感染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AI)是影響病人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其中約20%至70%可預防,多與不良的手部衛生習慣有關。醫護人員保持手部乾淨衛生是降低感染風險最簡單、有效的防範措施,但落實困難。國衛院與部立桃園醫院聯手開發「手部衛生行為監測系統」,結合物聯網技術,可24小時偵測醫護洗手的遵從率、正確率,研究已於去(2024)年12月刊登於國際期刊Global Challenges,並獲選為該期封面,凸顯議題的重要性和研究角度的創新。

部立桃園醫院鄭舒倖副院長指出,部桃在2021年1月成為全台首間發生新冠肺炎院內感染的醫院,同時該院也是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的應變醫院之一,隨時需應對新興重大傳染病。對此,院方與國衛院合作開發上述監測系統,希望幫助醫院管理者確認同仁是否落實洗手、相關流程有無優化空間等,以減少醫療處置上的疏漏、確保醫病的安全。

醫護手部衛生遵從率待改善 人為監視成本高

世界衛生組織《手部衛生指引》指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許多患者預後復原不良的根本原因。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廖倫德副所長指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尤其常見於加護病房,歐洲調查研究顯示,約19.2%的加護病房病人至少經歷過一次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然而,全球醫療機構的手部衛生遵從率,中位數大約只有40%。導致手部衛生習慣不良的因素則包括:醫護人員的個人及專業特質、病房類型、工作負荷、水溫、肥皂及消毒用品的可及性、緊急介入情況、人力不足等。

不過,人為監視醫護人員的洗手行為並不符效益,需要訓練專業人力,也無法24小時無間斷執行。此外,部立桃園醫院感染科林宜君醫師表示,醫護也會受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的影響,在有人監督時確實落實洗手程序,當監督人員離開後可能就不那麼認真洗手。廖倫德副所長也提到,為避免干擾醫護人員的工作流程,研究團隊採用物聯網技術,開發手部衛生監測系統,人員僅須配戴藍牙追蹤器,無須使用需主動刷卡或配戴手環的射頻識別(RFID)技術,且未使用攝影機監控,不造成隱私侵害的問題。

藍牙訊號、感測器判別有無落實洗手 未來研究規模將擴大

廖倫德副所長進一步說明,部桃16間成人ICU病房中有8間裝置上述設備,其餘為對照組。研究團隊將透過藍牙訊號進行人員定位,並以壓力感測器與超音波感測器量測洗手時間,確認醫護人員在進入病房後和離開病房前,是否確實執行完整的乾、濕洗手行為。在臨床實際應用中,系統對洗手行為的偵測可達到72%的準確率,監測期間醫護人員的洗手正確執行率則落在70%至80%。若醫護人員濕洗手不滿40秒,在洗手台前有紅色警示燈會即時亮起。

林宜君醫師也強調,本次場域驗證主要是看院內同仁使用上是否習慣,以及偵測 率是否能達到預期,目前還未能確認是否可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而院內感染的發生除了與落實洗手有關外,還須考慮眾多其他因素。另外,研究也發現,加護病房精密儀器、設備多,會干擾藍牙偵測的效果,未來或考慮使用熱感應技術,提升系統評估的準確率,研究的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

【延伸閱讀】

防感染流感、諾羅、腸病毒就靠它! 醫揭「5大洗手時機+7步驟」

抗藥性細菌越來越難治!重症恐無藥可用 醫界推三大訴求盼改善治療困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65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