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胸悶別輕忽!醫:中風與心律不整呈高關聯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心跳是反映人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正常情況下,心臟規律跳動,為身體各器官提供穩定的血液循環。然而,當心律不整,尤其是「心房顫動」發生時,即使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也可能潛藏重大健康風險,包括中風、心臟衰竭等致命併發症。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於日前舉辦「心動列車—清心俱樂部病友會」,邀請心臟內科主任醫師李易達進行衛教講座,並結合芳療實作課程,協助病友從心律照護走向身心整合的健康促進。

心悸非小事 心律不整症狀應警覺

李易達醫師在講座中指出,「心悸」是多數心律不整病患最常出現的警訊。這種明顯感受到心臟跳動的現象,若伴隨不適感,如胸悶、喘不過氣、頭暈,甚至昏厥,就可能與心律不整有關。正常成人的心跳頻率為每分鐘60至100下,若超出此範圍,或心跳節律紊亂,便屬於異常。

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除了心悸外,還包括心跳加快或過慢、胸部悶脹、冒冷汗、氣短、頭重腳輕、暈眩,嚴重者可能發生短暫意識喪失。李易達醫師提醒,這些症狀若反覆出現,務必及早就醫檢查。

危險因子多元 心律不整原因需全面檢視

心律不整的成因相當多元。李易達醫師指出,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心臟本身的結構性疾病(如冠狀動脈疾病、瓣膜異常)、肥胖、高血壓、慢性肺病、糖尿病等慢性代謝疾病,以及電解質不平衡、自律神經失調與年齡老化等。此外,生活型態因素也不可忽視,如長期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過量飲用含咖啡因、酒精的飲品,都可能誘發或加劇心律不整。

檢測方式多樣 智慧裝置助早期偵測

此外,李易達醫師說明,現代醫療已提供多元檢測方式,從基本的量脈搏、血壓計搭載心律偵測功能、靜態心電圖,到進階的24小時動態心電圖、穿戴式心律監測裝置、7天至14天長時間心電紀錄器,甚至植入式心律監測器,都可協助精準診斷。

近年來,隨著穿戴式科技快速進展,智慧手錶與心律監測器不僅能記錄心跳變化,部份機種更具備心電圖即時分析功能,當偵測到心跳不規則或心率異常時,會主動提醒使用者就醫,對於早期發現與追蹤心律不整具有高度效益。

治療方式多元 電燒冷凍為新趨勢

針對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治療方式也有所差異。李易達醫師指出,部分輕微心律不整可透過藥物穩定心律,但若藥物效果不佳或產生副作用,則可考慮非藥物介入治療。電燒治療是目前常見方式,透過導管高頻電流破壞異常傳導區域,達到心律穩定。

而針對心房顫動患者,亦可選擇冷凍消融治療,或新一代的脈衝場消融技術,利用高壓電場產生微小穿孔,選擇性破壞異常心肌細胞,降低周邊組織傷害,並縮短恢復期。若病人心律不整嚴重到可能造成猝死,醫師會考慮植入自動去顫器,一旦偵測異常心律即自動電擊,保命關鍵時刻能即時發揮作用。

情緒管理也是關鍵 芳療介入助身心平衡

身心健康密不可分。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一項研究,憂鬱症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1.8倍,顯示情緒狀態與心臟健康高度相關。為此,大林慈濟醫院病友會特別邀請芳療講師陳冠秀,帶領病友進行「健康芳療紓壓手作」課程。

陳冠秀講師在活動中,運用多種天然精油,引導病友進行嗅吸放鬆與肩頸按摩體驗,幫助緩解焦慮、提升自我覺察與紓解壓力。現場並安排DIY環節,教導民眾自製芳香乳液,讓病友將舒壓效果延伸至日常生活,建立更穩定的心情與睡眠品質。

心律不整 是身體發出健康警訊

心律不整不僅是中老年族群的隱憂,更是現代人高壓生活下不可忽視的健康警訊。透過醫療檢測與及早介入治療,結合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情緒管理,有助於全面守護心臟健康。正如李易達醫師表示,每一次心跳,都是生命在對你說話,傾聽它,才能活得更安心。

【延伸閱讀】

心悸、胸悶又找不到原因?中醫提醒:當心「胃心症候群」在作怪!

「這種先天心臟病」常到中年才發作! 醫警告:未治療恐致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6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