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童連燒不退伴隨草莓舌!醫:猩紅熱初期常被誤當感冒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9歲的奇奇在連續發燒數日後,家人陸續帶他前往診所就診,但病情始終未見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推移,奇奇的身體開始出現粗糙紅疹,甚至手指開始脫皮,症狀越發異常,家人隨即將他送至台北慈濟醫院進一步檢查。

經兒科部醫師李致任診視後,發現奇奇合併有咽喉疼痛、扁桃腺紅腫化膿,並出現醫學上俗稱為「草莓舌」的舌頭紅腫顆粒狀變化。醫院立即安排咽喉分泌物培養,最終確診奇奇感染了A群溶血性鏈球菌,也就是典型的猩紅熱病例。

經確診後,奇奇立刻接受抗生素治療。在用藥三天後,他體溫恢復正常,皮膚紅疹也明顯減退,整體復原情況相當良好。這起病例也提醒了許多家長,兒童的感冒或發燒若有異常拖延,合併特異性皮膚與口腔變化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猩紅熱初期症狀易誤判 與感冒很相似

猩紅熱是一種由A群溶血性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引起的急性細菌性傳染病,主要好發於5至15歲的學齡兒童,尤其常見於冬末至春初之間。由於早期症狀與一般病毒性感冒極為相似,包括喉嚨痛、發燒、頭痛、嘔吐與腹痛等,因此常被家長誤判為普通感冒而延誤治療。

李致任醫師指出,猩紅熱的臨床特徵相當明顯,包括「草莓舌」(舌頭呈紅色,表面粗糙且突起)、像砂紙般粗糙的紅疹,特別出現在胸口、腋下與腹股溝部位,以及病程後期的指尖或手掌脫皮等變化,都是高度提示猩紅熱的重要線索。

併發症嚴重 若有相似症狀須及時就醫

此外,李致任醫師表示,若未能及時診斷並治療,恐怕引發一系列嚴重併發症,例如中耳炎、肺炎、急性腎絲球腎炎、風濕性心臟病,甚至罕見但致命的中毒性休克症候群,後果不可輕忽。

診斷猩紅熱通常依賴臨床經驗與觀察,但為了進一步確認致病源,醫師會建議進行咽喉分泌物的細菌培養,特別是在出現扁桃腺化膿與高燒時。

抗生素可治療猩紅熱 堅持10天療程不中斷

治療方面,以抗生素為主,其中以盤尼西林或安莫西林最為常用。李致任醫師強調,雖然大多數病患在用藥後2至3日症狀便會改善,但完整的10天療程必須完成,以避免細菌殘留體內造成復發,或引發後續併發症。若病人對青黴素類抗生素過敏,則可考慮使用紅黴素等其他替代藥物。

除藥物治療外,李致任醫師指出,病童本身的休息與水分補充也非常關鍵。在高燒與皮疹發作時,家長應協助孩子多休息、避免劇烈活動,並適量補充液體,維持體液平衡,才能讓身體更有效地對抗細菌。也要注意觀察皮膚與咽喉狀況的變化,並遵從醫囑回診。

預防勝於治療 良好衛生習慣阻斷細菌傳染

由於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猩紅熱,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李致任醫師提醒,家長應從小教導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正確洗手方法、咳嗽時使用衛生紙或口罩遮掩口鼻、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毛巾等私人物品。這些基本措施雖然簡單,卻是阻斷細菌傳播最有效的防線。

若孩子出現持續發燒、皮膚出現異常紅疹、口腔變化如草莓舌,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經診斷為猩紅熱,需在服藥滿24小時且退燒後,方可恢復上學或外出,以降低傳染給同儕的風險。這不僅有助於孩子自身康復,也能避免校園內的疾病擴散。

對健康變化保持警覺 在症狀初期就採取治療

李致任醫師表示,猩紅熱雖為可治癒的疾病,但其初期症狀模糊,若未及早辨識與治療,將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家長與教師應對兒童異常發燒、皮膚變化保持高度警覺,透過正確診斷與完整療程控制病情。最終,唯有建立良好衛生觀念與及早就醫的習慣,才能有效防堵猩紅熱的傳播與危害。

【延伸閱讀】

抗藥性細菌越來越難治!重症恐無藥可用 醫界推三大訴求盼改善治療困境

新手爸媽遇到幼兒發燒不要慌 兒科醫授4招應對!別再要小孩穿厚衣服逼汗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66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