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鈉飲食不等於腎臟保健?腎病患者需留意「減鹽陷阱」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腎臟疾病患者在日常飲食控制上,普遍意識到「鈉」的攝取應加以限制,以減輕腎臟負擔。營養師陳怡婷指出,她在營養諮詢門診中曾遇過腎友主動調整飲食,甚至特地選購市面上的低鈉鹽、薄鹽醬油,並全面汰換家中調味料。然而,這樣的做法雖具良好初衷,卻未必對腎臟健康帶來正面效益,反而可能隱藏潛在風險。

鈉攝取過與不及 對腎臟都構成威脅

陳怡婷營養師表示,鈉為人體必需的電解質之一,在調節體液平衡、血壓控制與神經傳導等生理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當攝取過多時,體內多餘鈉離子會增加腎臟排泄負擔,進一步誘發水腫、高血壓,甚至加速腎功能惡化。尤其對已確診慢性腎病的患者而言,嚴格控制鈉攝取量,是延緩病程進展的重要一環。

基於此認知,市面上陸續推出「低鈉」、「減鹽」、「薄鹽」等標示的調味品,成為許多腎友採購時的首選。然而,這類產品雖然在標籤上降低了鈉含量,部分卻以其它鹼金屬元素,如鉀來取代,對腎病患者可能構成額外風險。

鉀是雙面刃 對健康者有益對腎友可能致命

鉀與鈉同屬重要的電解質,對於維持心臟正常節律、肌肉功能以及細胞內外液體平衡均不可或缺。陳怡婷營養師指出,對一般人而言,適當增加鉀的攝取有助於促進鈉的排出與血壓控制。然而,對於腎功能不佳者來說,鉀離子的排泄能力受限,易造成血鉀過高(高血鉀)。

高血鉀的臨床風險不可輕忽。當血鉀濃度升高超過5.5 meq/L,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搏停止等嚴重併發症,進而危及生命。尤其患有晚期慢性腎病、心衰竭或同時服用保鉀利尿劑者,更屬高風險族群。

因此,若腎病患者誤將含鉀高的「低鈉調味品」視為安全選擇,並長期、大量使用,反而可能造成血鉀濃度不穩,對整體病情控制造成不利影響。

腎病患者挑選調味品 營養師提四項建議

針對如何正確挑選對腎臟負擔較小的調味品,陳怡婷營養師提出以下建議:

  1. 以天然辛香料取代部分鹽分:
    適量使用天然食材如蔥、薑、蒜、辣椒、九層塔、檸檬、番茄、醋等,可有效提升料理風味,同時減少對鹽巴與加工調味品的依賴。
  2. 仔細閱讀產品成分標示:
    切勿單憑「低鈉」、「減鹽」等標語就輕易判定產品安全,務必確認是否以鉀鹽(如氯化鉀)替代氯化鈉(食鹽)。若為腎臟功能不佳者,應避免選用添加鉀鹽的調味料,必要時可請營養師或醫師協助判讀成份。
  3. 避開含磷添加物的加工醬料:
    市售火鍋湯粉、沙茶醬、沙拉醬等調味品,常加入磷酸鹽作為食品添加劑。對腎功能不全者而言,磷代謝功能下降,若攝取過量,可能導致高磷血症與腎性骨病等併發症。選購時應注意產品標示是否含有「磷酸」、「偏磷酸鹽」等成分。
  4. 謹慎選擇標榜「天然」或「無毒」的商品:
    若產品未明確標示成分來源或缺乏食品安全認證,不建議自行試用。標榜「無毒」、「純天然」等字樣不代表絕對安全,應優先選擇具信譽廠牌,或事先諮詢專業人員意見。

低鈉非零風險 個別化飲食管理才是關鍵

陳怡婷營養師強調,並非所有腎友都需要全面更換低鈉或無鈉的調味品。飲食調整應依據個別腎臟病分期、合併症狀、藥物使用情況與血液檢查數據進行專業評估。過度迷信「減鹽」訴求,反而可能忽略整體營養與礦物質平衡,導致其他健康問題。

陳怡婷營養師進一步提醒,飲食控制固然重要,但腎臟保健仍需搭配規律運動、良好的生活作息、適當的水分攝取與定期回診。唯有從整體生活型態著手,方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提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洋蔥是超級護腎食物 醫生親解:「這樣吃」才對

高齡洗腎也能在家安心做!腹膜透析搭配創新照護 助長輩護腎又護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6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