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正常卻快撐不住? 專家揭「高功能憂鬱」求助困境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七月初新竹接連發生某大學學生與電子大廠員工之輕生事件,引發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議題的高度關注。對此,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指出,這些憾事不僅反映出臺灣青年與青壯年世代所承受的龐大心理壓力,也凸顯了「高知識、高功能」的菁英族群在心理健康上,所面臨更深層的求助困境與文化結構限制。

高功能憂鬱難察覺 易錯失救助時機

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張祐瑄諮商心理師指出,菁英族群無論是在學業或職場中,往往處於高度競爭與自我要求的環境下,長期下來容易累積大量心理壓力,而在臺灣的文化脈絡中,「自律」、「抗壓性高」經常被視為「成功」的表徵,卻也讓人難以坦然表達「情緒」或面對「低潮」,成為求助的一大阻礙,甚至可能發展所謂的「高功能憂鬱(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狀況。此一狀態雖非正式診斷名稱,卻描述了一群在外表與功能上看似一切正常、甚至表現優異的人,其實內在長期承受憂鬱、低落、空虛或麻木等情緒困擾,而這種狀態因不易被親朋好友所察覺,經常導致這些人錯失了及早求助與被協助的機會。

社會期待下的沉默壓力 高知識階層、男性難以求助

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蔡惟寧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說明,造成此種情況的深層原因,往往來自個人心理與社會文化的交互影響。人們如何看待自身狀況、對於求助的看法,可能認為求助是弱者、失敗的表現,要堅強不能輕易表達情緒和需求。一般民眾對於高知識階層的想像,認為他們聰明、能力好,可以處理任何情況。對於心理諮商的污名化,覺得接受心理諮商就是有問題的想法。

另外,社會傳統觀念對於男性的刻板印象,也會造成高社經地位的男性更不易向外求助,致使不輕彈的男兒「淚」變成男兒「累」。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人們讀好學校、有好工作,看起來光鮮亮麗,心理卻承受過多的壓力,無處訴說,難以啟齒。

照顧心理健康 政府免費資源看這裡

胡延薇常務理事提醒,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抒發情緒、放鬆,當壓力累積太多,就像身體發燒、咳嗽一樣,心理也會感冒,心理諮商就是適時給予維他命、休息的空間,幫助民眾恢復心理健康。若民眾有需求可參考衛服部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年滿15歲至45歲的民眾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或各縣市的衛生局亦有提供相關的服務,有需求都可以主動尋求協助。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

請給自己一次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若您或身邊親友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生命線1995或張老師1980,尋求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

當親愛的人有憂鬱症怎辦? 專家傳授伴他走過低谷的6個實用原則

快用7招遠離憂鬱情緒!攝取「鎂」可助放鬆 加上曬太陽、運動讓你保持好心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7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