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停留在表象! 日本權威專家教AI時代必備的「追問思維」

不要只停留在表象! 日本權威專家教AI時代必備的「追問思維」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自 2022 年 ChatGPT 橫空出世,AI 不只會寫文章、做簡報、擬企劃,甚至能幫你決策,幾乎已經成為工作與生活的「得力助手」。然而,日本商業顧問、思考訓練權威細谷功觀察到,AI越強大,人類越容易放棄思考。對此,細谷功指出,如果不想過度依賴AI,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他提出一套培養「追問型人才」的思維模式。

「追問」與「照做」究竟是什麼?

首先,釐清「追問思維」所關注的Why,以及「照做思維」所對應的What,各自是什麼意思。

字面上,Why 是「為什麼」、What 是「是什麼」,這些用法大家並不陌生。

我們先從Why 談起。「為什麼」這個問句,是用來釐清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因此,在本書中,Why 所代表的,是那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背景、動機或深層原因。相對地,What 則指的是具體的事物、可見的表面現象,或是已經表現出來的一項項行動與結果。

從時間軸來看,若將這層定義套用在過去與現在,Why就是導致某個結果(What)的原因;放在未來,則是引導實踐手段(What)的目的。換個角度來說,What 是已經表現出來的現象,Why 則是潛藏在背後的核心本質。

舉例來說,若將個人的各種行動視為What,支撐這些行動的原則、想法或價值觀,就是Why。又或者,若將制度、規則或作業手冊視為What,它們之所以會被設計出來的動機與脈絡,就是Why。總結來說,本書所說的「追問思維」,是一種透過思考、深入表象、逼近本質的思維方式;相對地,「照做思維」則是一種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的狀態。

接下來,我們也可以從幾個特徵進一步對比Why 與What。首先,What 是可見、有形且具體的;而Why 則是不可見、無形且尚未具體化的。相較之下,What 傾向穩定、固定的形式,Why 則較為柔軟、有彈性。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Why 與What 並非一對一的對應關係,而是「一對多」。也就是說,一個Why(目的)可能對應多種What(執行方式)。舉例而言,明確的目的,往往能衍生出多種不同的實現途徑。

分清表象與本質 看見看不見的事

「What」指的是我們眼前實際能看見的事物;「Why」則是藏在背後、我們無法直接感知的動機與原因。你是否也曾遇過這種情況:主管今天的指示、客戶今天的要求,怎麼跟昨天完全不同?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往往源自幕後的真正決策者─可能是主管的主管,也可能是客戶背後的客戶。這些人雖然未曾現身,卻主導了表面上的命令與改變。等到真相水落石出,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在這樣的情境中,主管是你所面對的表面指令來源(What),真正做出決策的上層,才是背後的動機與原因(Why)。同樣地,與你對接的客戶是表象角色(What),真正掌握關鍵需求的,則是背後的真正推手(Why)。

再舉幾個日常例子:你開車時遇到塞車,眼前排隊的車陣只是表象(What),真正導致堵塞的,往往是前方的事故,才是背後的原因(Why);年輕同事上班時頻頻打瞌睡,表面看起來只是疲倦(What),實際上可能是家庭問題導致長期失眠(Why)。這些情況中,眼前所見只是表象,真正牽動結果的,是藏在後面的原因。唯有看穿表象,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方。

這種「能否看見」的差異 也反映在不同職業類型上

你會聯想到哪些最能代表「追問思維」的人物?他們多半是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者,或像圍棋、將棋的職業棋士。

他們的特徵從來不是光鮮亮麗的外表,而是對本質問題的深刻洞察。比起照鏡梳妝,他們更願意花時間梳理概念與思路。

你也許會想到推理小說中的角色,像金田一耕助、神探可倫坡,他們外表樸素,卻擁有敏銳的洞察力。當然,也有如福爾摩斯、白羅那樣風格強烈、講究儀容的偵探。但無論形象如何,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能穿透表象(What),看見真相背後的邏輯與動機(Why)。

本文來源:《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日本思考訓練權威教你37道練習,洞察問題背後的「為什麼」,讓你贏得好結果》,采實文化

【延伸閱讀】

找AI談心可行嗎?心理師揭使用3撇步 注意「這些狀況」要盡快停止

學習、工作已離不開ChatGPT?MIT研究:AI用太多恐讓大腦「變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8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