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失智與失智的區別? 專家揭「5大症狀」可觀察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長輩失智/志了嗎?與家中長輩互動時,發現長輩記性變差、常常發呆、話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拒絕溝通;且笑容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滿臉愁容,有時還會對家人發脾氣,開始擔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李絲絲表示,有時候長輩並非真的失智,而是「失志」,也就是受「假性失智」的影響其認知功能。這兩者雖然看起來很像,但背後的病因與治療方式卻大不相同。

失智症有真和假? 失智是記憶力下降、假性失智會憂鬱

事實上,在逐漸年老的歲月裡,「失志」與「失智」常一同悄然走進長輩的生活。所謂「失志」,指老年憂鬱患者失去對生活目標與熱情,陷入憂鬱、無價值感、悲觀的負面情緒漩渦中,可能影響其認知功能如:記憶力、專注力下降等;而「失智」則是指記憶與認知功能的減退,常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路易體認知障礙症等。

而所謂「假性失智」比較像是「心累了」,指老年憂鬱患者因生活缺乏目標、悲觀、無價值感、長期情緒低落等情緒因素,出現類似失智的症狀,如:記憶力變差、專注力較弱等。

是假性失智還是真失智? 背後病因大不同

假性失智及失智症具本質上的不同:

1.病因:假性失智症是因情緒困擾或其他心理因素引起的認知功能下降,通常與情緒狀態有關,而不是大腦結構性的損害;失智症則是因大腦的結構性或病理性變化所引起,通常會導致大腦神經元的死亡,並影響認知功能的長期衰退。

2.症狀表現及進展速度:假性失智患者的認知症狀通常是暫時性的,隨情緒狀況改善而有所好轉,認知功能有回復的可能性;失智患者的認知症狀則不會因情緒困擾改善而消失,而是緩慢進展但持續惡化,並影響到更多的認知功能,最終影響日常生活能力。

如何區分「假性失智」和「真失智」? 5大症狀表現可觀察

臨床上,藉由下列症狀及表現可觀察到假性失智及失智患者不同之處:

1.外觀行為觀察:

假性失智患者可能較不注重個人儀容與服裝,然整體衣著仍符合適切性;失智症患者則是可能出現衣著不適切,如:冬天穿夏衣。

2.功能表現與日常生活:

假性失智患者於日常生活功能保有一定能力,尚可維持正常的生活;失智症患者則是漸進式喪失生活能力,日常生活中多需他人提醒及監督或是提供協助。

3.語言功能:

假性失智患者語言功能大致保留,話量可能較少,然仍有能力簡述自身情緒及身體狀況,話題多專注於自身健康議題及身體症狀,並伴隨情緒低落、絕望或無望感等負向情緒;失智症患者則是語言能力逐漸退化,顯現於詞彙減少、叫不出物體名稱或人名、表達不明確等,話題易偏離主題,或無法理解複雜問題。

4.認知測驗表現:

假性失智患者於客觀測驗中的表現受情緒波動而變動較大,在多次測驗中可能出現「突然進步」或經鼓勵後表現明顯較佳的情況;失智症患者於多次的客觀測驗表現一致性較高,顯現其認知功能逐步退化。

5.受測態度:

假性失智患者在客觀的心理測驗或醫學檢查中,受測態度可能較消極,即使知道答案也傾向回應「不知道」並放棄;失智症患者則傾向努力掩飾認知功能下降的事實,受測態度多積極配合,即使測驗結果可能不佳。

身為家屬,該怎麼辦? 先帶長輩至精神科完整檢查

不管是「失智」或「失志」,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猜!臨床心理師李絲絲建議,可先帶長輩至精神科或神經科做完整的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態檢查,釐清患者整體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況,並定期追蹤;再者,根據不同的病症進行不同的介入及相應的治療。

以下為假性失智及失智在照顧的各面向上的不同之處,提供家屬以相應方式因應:

面向

失智症

假性失智

情緒支持

接納逐步退化,提供尊嚴陪伴

具體語句肯定努力,幫助恢復自信

溝通方式

說話慢一點、使用簡單詞彙、重複重點

認真傾聽,不急著糾正、給予鼓勵

家屬自我照顧

積極尋求外援,避免照顧者耗竭

理解患者認知功能可能隨情緒波動,不將結果全歸因於自己身上

介入策略

長期照顧+延緩退化策略

情緒治療+藥物調整

原文出處:國泰醫訊287期

【延伸閱讀】

台灣團隊開發植物新藥平台 瞄準失智症及銀髮照護市場

家中長輩是失智還是老化? 記憶整合門診助家屬快速獲得解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9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