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疼痛難耐!罹「帶狀疱疹」中風機率增3成 醫:2族群應警惕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水痘康復後病毒仍會潛伏在體內,未來可能形成帶狀疱疹(皮蛇),除了帶來劇烈疼痛,研究更發現患者一年內中風的機率,比未得過帶狀疱疹者高出31%。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攜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於今(2025)年共同發表《心血管病患疫苗接種指引》,將帶狀疱疹納入建議預防的5大疾病之一,高風險群如年長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應提高警惕。
年度帶狀疱疹衛教大使賈靜雯分享,小時候看奶奶的肚子「蛇纏腰」,早年老人家對疾病不了解、誤用偏方,造成留疤還影響健康;近期媽媽抵抗力比較差,全身疼痛卻找不到原因,皮膚外觀沒有疹子,就醫後也診斷為帶狀疱疹。台灣人終身平均每3人就有1人可能遇皮蛇纏身的風險,疼痛正是常見症狀之一。
研究揭心血管疾病、帶狀疱疹關聯 或與「發炎反應」有關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李貽恒理事長指出,心臟疾病位列十大死因第二,僅次於癌症,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照護也應獲重視。他進一步說明,先前本土研究已發現,中風患者在一年內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是未中風者的25倍。此外,美國研究也顯示,年長者在感染帶狀疱疹後的一週內,心肌梗塞風險會增加68%。由此可見心血管疾病與帶狀疱疹的雙向關聯。
醫界尚未能證實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李貽恒理事長表示,目前推測是由於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的發作跟身體的發炎反應高度相關,而感染正是引起發炎反應的重要原因之一。
帶狀疱疹納預防建議 高風險族群可與醫師討論接種
李貽恒理事長也提到,學會醫師反映經常收到患者有關疫苗的詢問,為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合作,集結16位跨科別醫師、參考國內外近百項資料,於5月發表《心血管病患疫苗接種指引》,除了民眾熟悉的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肺炎,也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帶狀疱疹納入預防建議。其中針對帶狀疱疹疫苗,建議50歲以上,以及18歲以上具慢性病史等高風險族群,可與醫師討論後考慮接種。
醫說明帶狀疱疹特點 嚴重併發症少見仍需留意
多數人小時候都有長水痘的經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黃景泰醫師說明,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引起,初次感染症狀為水痘,康復後病毒可能藏於脊椎神經根、進入潛伏期,當身體因各種原因造成免疫力下降,病毒將再活化,使皮膚冒出水泡般的疹子,沿著皮節呈帶狀分布。帶狀疱疹不僅會在急性期帶來比生產更痛的劇烈疼痛,也可能引發長達數月至數年的疹後神經痛。
黃景泰醫師表示,對於免疫力特別差的患者,帶狀疱疹可能遍布多處神經根,形成「瀰漫性帶狀疱疹」。雖然少見,但帶狀疱疹仍有機會引起嚴重併發症,例如侵入耳或眼神經,可能導致失明、失聰,也有跑到腦部引發疱疹性腦炎的風險。心血管病患超過8成為50歲以上,代表已有兩項以上的風險因子,應更留意帶狀疱疹的相關併發症。
維持健康生活養好免疫力 從小改變做起
由於帶狀疱疹常發生在免疫力欠佳的時期,黃景泰醫師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應與主治醫師討論預防方式,同時維持良好睡眠、攝取均衡營養等,降低皮蛇發生的風險。若不幸發病,平常養成的免疫力,也有助於減少疼痛程度與持續時間,並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賈靜雯也表示,因為親眼看到奶奶和媽媽經歷的疼痛,希望民眾能提高預防意識,對身體狀況有所自覺,即使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容易改掉壞習慣,也可以先從多喝水、在家簡單運動等小改變做起。
【延伸閱讀】
得過帶狀疱疹也可能再復發 醫籲:疫苗接種是防治關鍵
「只喝茶不喝水」恐致二次中風!醫:身體脱水釀禍 一天別喝超過3杯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0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